自觉山人胆足夸,行年七十走天涯。
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
迎门儿女庆团圞,邻里争当远客看。
不是桃源真福地,如何鸡犬尽平安。
香雪阶前扑面飞,喜从香里解征衣。
老妻指向诸姬笑,不为梅花尚不归。
急抄诗与诸公读,省得衰翁说不清。
重理残书喜不支,一言拟告世人知。
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翻译
其一
自觉山人的胆气足以夸耀,年届七十仍行走天涯。
公然跋涉一万三千里,途中听水听风笑着回到家。
其二
儿女迎门庆祝阖家团圆,邻里争相围观我这远归之客。
若非桃源般的真福地,怎会连鸡犬都如此平安?
其三
阶前梅花如香雪扑面飞舞,欣喜地在花香中解开行装。
老妻指着众妾婢笑道:若不是为梅花,你怕还不肯归来!
其四
一双孔雀为归途添了艳色,惹得全城士女为之狂热。
为引诱孔雀展开翠尾,丽人们来往都身着浓妆。
其五
宾客通宵坐满庭院,争问山川大海与花木名目。
急忙抄诗给诸位品读,省得我这老翁口齿不清。
其六
重新整理残旧书卷喜不自胜,有一句话想告知世人:
莫嫌海角天涯遥远,只要肯挥鞭前行,终有抵达之时!
以上为【新正十一日还山】的翻译。
注释
新正:农历新年正月。
还山:归隐返回山中住所(指袁枚的随园)。
团圞(luán):团圆。
桃源: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喻理想家园。
香雪:指梅花,袁枚随园以梅著称。
诸姬:指家中妾婢。
翠尾:孔雀的尾羽。
衰翁:诗人自称,时年袁枚约70岁。
以上为【新正十一日还山】的注释。
评析
主题特色:
以白描手法展现归家之乐,融合家庭温情、自然情趣与文人雅兴,体现袁枚“性灵说”主张——真性情、活趣味的创作理念。
结构匠心:
六首诗层层递进:从归途豪情(其一)→家庭团圆(其二)→夫妻调侃(其三)→市井趣事(其四)→宾客雅集(其五)→人生哲理(其六),构成完整叙事链。
语言艺术:
口语化表达(如“老妻指向诸姬笑”)、动态细节(“诱他开翠尾”)、幽默感(“不为梅花尚不归”)交织,打破传统田园诗的庄重范式。
以上为【新正十一日还山】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袁枚晚年归隐随园时期,堪称其“性灵诗”的典范:
生命张力:七十老翁“走天涯”的豪情与“笑到家”的豁达,展现超越年龄的生命活力。
生活美学:将梅花、孔雀、邻里互动等日常景物转化为诗料,体现“随处可诗”的审美观。
哲理升华:末首“但肯摇鞭有到时”以浅语道出坚持的意义,暗含对功利性人生的超越。
全诗无一处用典赘饰,却将归家之喜写得层次丰盈,堪称清代性灵诗的巅峰之作。
以上为【新正十一日还山】的赏析。
辑评
清·赵翼《瓯北诗话》:
“袁诗以天趣胜,如《还山》组诗,老妪能解而韵致悠长,此真诗家化境。”
钱钟书《谈艺录》:
“随园老人善以俗事为雅题,孔雀、梅花皆成诗眼,盖性灵派之透网金鳞也。”
现代学者严迪昌《清诗史》:
“《新正还山》组诗以生活实感消解古典诗歌的仪式感,标志着清代诗歌的世俗化转向。”
袁枚40岁辞官隐居随园,此诗写于70岁远游归来时,可见其晚年生活状态。
组诗中对“倾城士女”的描写,反映袁枚打破礼教约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第六首的哲理句常被引为人生格言,体现清代文人“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
以上为【新正十一日还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