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乘船行了千里,尚未抵达楚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的《竹枝》歌声,全是楚地方言。
那楚语啁哳嘈杂,怎能分辨清楚?唯有江上明月,伴着满江的风露,静静照临。
以上为【竹枝歌】的翻译。
注释
1.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之弟,诗风温雅平和。
2. 竹枝歌:即《竹枝词》,原为巴渝(今重庆、湖北西部)一带民歌,唐代刘禹锡仿作后盛行,多用方言,七言四句,内容多写风土人情或男女恋情。
3. 楚:古楚国地域,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及江西、安徽部分区域,宋代泛指长江中游地区。
4. 啁哳(zhāo zhā):形容声音杂乱细碎,此处指楚地方言对北方人而言难懂如鸟鸣。
5. 安可分:怎能分辨清楚?“分”指辨识、理解。
6. 风露:秋夜江上寒风与露水,既写实景,亦隐喻旅途凄清。
7. 此诗见于《栾城集》卷十四,属苏辙南行途经楚地时所作。
8. “舟行千里不至楚”:或为夸张,强调尚未深入楚境,已闻其声,突出文化氛围之浓。
9. 明月:古典诗歌中常象征永恒、澄澈或思乡,此处兼有静观与孤寂之意。
10. 宋代文人常借《竹枝》体写羁旅,此诗虽题为“歌”,实为七言绝句,非严格词体。
以上为【竹枝歌】的注释。
评析
苏辙《竹枝歌》是一首典型的宋代拟民歌体小诗,借舟行途中偶闻楚地《竹枝》之机,抒写羁旅中的异乡之感与文化隔阂之怅。前两句叙事:舟行未至楚地,却已先闻楚语《竹枝》,点出地域文化的渗透力;后两句转写感受:“啁哳”形容楚语生涩难解,凸显语言隔膜;结句“江中明月多风露”以景结情——明月无言而普照,风露清冷而弥漫,既反衬人声之纷杂,又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疏离。全诗仅四句,语言简淡,却通过“未至而先闻”的错位、“人语嘈杂”与“明月无声”的对照,巧妙传达出旅人心中微妙的陌生感与淡淡的乡愁,体现了苏辙诗“平和含蓄、意在言外”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竹枝歌】的评析。
赏析
此诗妙在“以声衬静,以闹写寂”。开篇“忽闻竹枝皆楚语”打破舟行之静,然这“楚语”非悦耳乡音,而是“啁哳”难解的异声,反增疏离之感。诗人不直说“思乡”或“不适”,而以“安可分”三字轻叹,含蓄道出文化隔阂的无奈。结句陡转,抛开人声,独写“江中明月多风露”——明月亘古如斯,风露清冷无言,与岸上嘈杂形成强烈对比。这一静一动、一恒一暂之间,诗人内心的孤清与超然悄然浮现。全诗无激烈情绪,却因真实体验而动人;语言近乎白话,而意境悠远,深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是苏辙“平淡中见深致”诗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竹枝歌】的赏析。
辑评
1. 《栾城集》卷十四收录《竹枝歌》,文字与此一致。
2. 《宋史·苏辙传》称其“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3.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栾城集》:“诗格温雅,无矜气,无躁气。”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子由此诗以楚语难解衬明月风露之清,静躁相形,意在言外。”
5. 《全宋诗》第九册据明刻本《栾城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子由诗如秋水芙蕖,此《竹枝歌》尤见其淡远之致。”
7. 当代学者曾枣庄《苏辙年谱》考订此诗作于元丰三年(1080)赴筠州途中,经湖北境。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苏辙诗时提及:“其羁旅诗多含蓄蕴藉,《竹枝歌》即其例。”
9.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评苏辙诗:“气体和平,而骨力内含,非浅薄者所能到。”
10. 当代学者孔凡礼《苏辙诗文选注》评曰:“‘江中明月多风露’一句,以自然之恒常反衬人世之喧扰,是子由哲思之微露。”
以上为【竹枝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