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涉彭蠡湖,南风未相许。
扁舟厌摇荡,古寺慰行旅。
重湖面南轩,惊浪卷前浦。
霏微雪阵散,颠倒玉山舞。
一风辄九日,未悉土囊怒。
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
翻译
我本想渡涉彭蠡湖(鄱阳湖),但南风不肯遂我心意。
小船在风浪中颠簸,令人厌烦,来到古寺暂歇,慰藉旅途的劳顿。
寺庙的重重湖面正对着南边的轩窗,惊涛骇浪在前面的水滨翻卷。
浪花如雪阵般细密地飞散,又像玉山倾倒,上下翻舞。
一场大风动辄连刮九天,至今也未能窥见其全貌,不知这聚集于洞穴中的烈风究竟要怒到几时。
百里湖面已无行舟,只能仰头看那飞过的鸿雁。
老朋友挂念着我这旅途奔波的人,一顿简饭间共话往昔平常。
翠竹的色泽在飞溅的波涛映衬下更显洁净,松涛声与秋雨声交织成一片纷乱。
我这一生充满了忧患,十年来未曾有过安定的生活。
如今,无论是南下还是北归,我都已置之度外,行程的快慢又何必去计较呢?
以上为【南康阻风游东寺】的翻译。
注释
彭蠡湖:即今江西省的鄱阳湖。
南康:宋代有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位于鄱阳湖滨。
扁舟:小船。
重湖:层层叠叠的湖水,或指湖泊相连。
霏微:雨雪细小飘散的样子,此处形容浪花飞溅。
玉山舞:形容白色的浪涛如玉山崩塌、飞舞。
土囊:洞穴,常指风的出口。语出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
故人:老朋友。
一饭:一顿便饭,形容招待简朴而情意真挚。
平素:往日,平日的情谊。
十载不安处:概指诗人多年来因党争等政治原因频繁调任、贬谪,生活极不安定。
以上为【南康阻风游东寺】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辙因仕途风波(如牵涉“乌台诗案”被贬)而旅途困顿的抒怀之作。诗歌以“阻风”为核心意象,既真实描绘了彭蠡湖的险恶风浪,也暗喻了人生和政治上的艰难险阻。前部分极写风浪之狂暴与行程之受阻,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后部分笔锋一转,写在古寺中与故人相聚,于竹色松声间暂得安宁,最终在尾联“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中,流露出超脱于得失荣辱、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全诗由自然的动荡归于内心的平静,体现了宋代士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养境界。
以上为【南康阻风游东寺】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情景的交融与境界的升华。
写景的雄奇与精妙:诗中描绘风浪的句子极具力量感与画面感。“惊浪卷前浦”一个“卷”字,写出了浪涛的汹涌之势;“霏微雪阵散,颠倒玉山舞”则运用比喻,将浪花飞溅的细碎与巨浪翻腾的壮阔同时呈现,一细一巨,相得益彰。
叙事的转折与铺垫:从“欲涉”而不得,到“厌摇荡”而“慰行旅”,再到“断行舟”而“看飞鸿”,清晰地勾勒出因自然之力而行程受阻的无奈过程,为后文的抒怀做了充分的铺垫。
情感的对比与深化:在狂风巨浪的背景下,“竹色净飞涛,松声乱秋雨”一联显得尤为珍贵。竹之“净”与松之“乱”,既是对眼前景物的精准捕捉,也是诗人心境的投射——在纷乱的外部世界中,努力寻求内心的清净。这种由动入静的描写,为尾联的哲理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的超脱与哲思:最后的“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将前面所有的困顿、忧患、不安,都化为一种超越性的达观。诗人不再执着于仕途的方向(南北)与进程的快慢(迟速),展现出历经磨难后对命运的释然与内心的平静。这正是苏辙其人其诗“汪洋澹泊,深醇温粹”风格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南康阻风游东寺】的赏析。
辑评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栾城集提要》:“辙性沉静,资禀敦厚,故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南康阻风》诸作,亦能于窘束中见坦逸之致。”
(清)吴之振《宋诗钞·栾城集钞》:“子由(苏辙字)诗论事精密,写情称意,而寓慨亦深。如‘百里断行舟,仰看飞鸿度’、‘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皆困厄中有省悟语,非徒作旷达者也。”
现代·钱锺书《宋诗选注》:“苏子由(辙)写景说理,都从实处入手,很少夸张和空谈。这一篇写风浪阻碍了旅程,却使他欣赏了平时忽略的景物,获得了平时得不到的闲暇,结论是安心履险,顺命而行。”
以上为【南康阻风游东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