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请听我在酒樽前醉后高歌,人生最无奈的便是离别,谁也无可奈何。
但只要情谊真挚,即使相隔千里也如同近在咫尺,你必须相信:若是无情,即使面对面也如同阻隔着山河。
我在此托句话给石头城下的江水:居士(指我自己)啊,如今已是全然不怕风波了。
假使我未能与鸥鸟结为伴侣,过上闲逸生活;但既然已经历惯了风波,也应该学会披上老渔夫的蓑衣,懂得如何应对了。
以上为【定风波 ·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的翻译。
注释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广信书院本作“席上送范先之游建邺”,玆从四卷本。作于宋光宗 绍熙元年(西元一一九〇年),时稼轩仍闲居带湖。据稼轩同时所作《醉翁操》题序,知范廓之将去临安应试。“游建康”,当是预拟之行。送行而不流于感伤。明快爽朗,开人心胸。一起点明离宴,似悲实旷。“但使”三句,语意尤为拓展,既情深意厚,又胸次开阔。下阕寄语建康故人,而今归退田园,当略无宦海风波之虞。
廓之:即稼轩门人范开,为范祖禹后裔。淳熙九年从学稼轩,十五年编刊《稼轩词》甲集,并为之序。其他事历不详。广信书院本“廓之”均作“先之”,盖避宋宁宗赵扩名讳而改者。
建康:即今江苏省 南京市。
尊:同“樽”,酒杯,《说文》:“尊,酒器也。”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句:谓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宋·晁冲之《临江仙》词:“人生无奈别离何。”
石头城:《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吴改为石头。”
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此处稼轩自称。宋孝宗淳熙八年辛丑(西元一一八一),稼轩四十二岁,带湖新居落成,始以稼名轩,稼轩《上梁文》自称“稼轩居士”。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句:寄语建康山水,我已再无风波之虞。浑,全;风波,此指政治上的风波。
借使:即使。
“未成鸥鸟伴”句:四卷本作“未如鸥鹭惯”,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作“未成鸥鹭伴”。
鸥鸟伴:鸥鸟为伴。宋·黄庭坚《登快阁》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宋·辛稼轩《水调歌头·盟鸥》词:“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作“鸥鹭伴”
经惯:意指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已经习惯于隐居生活。四卷本作“相伴”。
老渔蓑(suō):唐·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蓑,指渔夫。蓑,蓑衣。
尊前:酒樽前,指宴席上。
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常用来代指建康(南京)。
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或在家修佛道者。辛弃疾中年后曾自号“稼轩居士”。
浑不怕:全不怕。“浑”,全,都。
风波:双关语,既指江上的风浪,也隐喻仕途的险恶与人生的磨难。
鸥鸟伴:与鸥鸟为伴,指脱离官场、归隐田园,与世无争。典出《列子·黄帝》。
老渔蓑:老渔翁的蓑衣,代指隐逸生活及其所需的淡泊心境与应对智慧。
以上为【定风波 ·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的注释。
评析
此词是辛弃疾为送别友人范廓之(一作范先之)前往建康(今南京)而作。它超越了传统送别词缠绵感伤的窠臼,展现出词人特有的旷达与倔强。上片直抒胸臆,直言人生别离之“无奈”,但旋即以“情亲千里近”的哲理开解,并以“无情对面是山河”的冷峻现实作为反衬,格局顿开。下片笔锋陡转,词人跳出送别场景,直接寄语建康的江水,自言“浑不怕风波”,语带双关,既指自然风波,更指官场的政治风波。结尾三句,以“未成鸥鸟伴”的些许遗憾,带出“也应学得老渔蓑”的坦然与坚韧,表明自己虽未能完全归隐,但已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练就了从容应对的本领。
以上为【定风波 ·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情感的跌宕与人格的彰显。
情感的螺旋式升华:词情始于“无奈”的慨叹,随即升华为“情亲千里近”的豁达,再跌入“无情是山河”的冷峻反思。下片则进一步跃升,发出“浑不怕风波”的豪言,最后在“未成”与“也应”的权衡中,达成一种饱经沧桑后的通透与坚韧。整个过程起伏跌宕,最终归于超脱与强大。
人格的生动写照:全词是辛弃疾人格的鲜明投射。他一生屡遭挫折,身处政治“风波”的漩涡中心,但词中不见萎靡,只有“不怕”的倔强和“学得”的智慧。这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韧性的精神,极大地提升了词的格调。
语言的豪放与哲理:词人以其特有的豪放笔触,将深刻的哲理融入浅近的语言之中。“无情对面是山河”一语,是对人情世故的精辟总结,冷峻而深刻。“借使未成……也应学得……”的句式,则展现了他面对现实困境时,既不放弃理想,又能务实应对的辩证思维。
以上为【定风波 ·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的赏析。
辑评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辛稼轩《定风波》云:『听我尊前醉后歌……』豪情逸致,于字里行间见之。末三语(指“借使”三句)尤有无限感慨,倔强中见姿态。”点评:陈廷焯精准地指出了此词“豪情逸致”与“无限感慨”并存的特质,并特别赞赏结尾三句在“倔强”中显露出的词人风骨(“姿态”)。
(现代)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此词当作于淳熙九年(1182)以后,稼轩闲居带湖时期。词中『不怕风波』语,实为其饱经仕途险恶后之自白,而托以寄语建康山水出之,益见其郁勃不平之气。”点评:邓广铭先生从编年角度考证了创作背景,并深刻揭示了“不怕风波”一语所蕴含的词人对于仕途坎坷的真实感受,认为其形式虽是旷达,内里仍是“郁勃不平”。
(现代)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论及辛词:“辛弃疾的词里,常常表现出一种在挫折失败之中,依然能够坚持的、一种强大的力量……像《定风波》里说的『而今浑不怕风波』,这是一种从苦难中锻炼出来的、一种坚强的、一种持守的力量。”点评:叶嘉莹先生从词人精神品格的角度,高度概括了辛词,包括此首《定风波》在内的核心精神,即一种从苦难中生发出的坚强持守的力量。
以上为【定风波 ·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