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道路偏僻官职卑微病中反得清闲,空寂林间只闻鸟儿婉转鸣唱。
此地虽无医药唯有凭书卷疗心,身处蛮荒却视若故乡山水。
怀济世之志空负伊尹之耻,思乡之情深切似老莱子斑衣戏彩。
梦中魂魄却欣喜再无琐事牵扰,只徜徉在耶溪与舜水之畔。
以上为【龙冈漫兴五首】的翻译。
注释
龙冈:贵州修文县龙场驿,王守仁贬谪地。
间关:鸟鸣声,白居易诗“间关莺语花底滑”。
蛮夷:指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明代视为边陲。
伊尹耻:伊尹为商汤宰相,《孟子》云“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指辅君治世的抱负。
老莱斑:老莱子七十岁穿彩衣娱亲,典出《列女传》,喻思亲之切。
耶溪:若耶溪,浙江绍兴名胜,王守仁故乡附近。
舜水:舜江,即曹娥江,流经绍兴,代指故乡。
以上为【龙冈漫兴五首】的注释。
评析
哲学价值:
“身处蛮夷亦故山”可视为“心外无物”的文学表述,与《传习录》中“岩中花树”公案互为印证。
将贬谪困境转化为悟道契机,体现宋明理学“逆觉体证”的修养方式。
艺术特色:
对仗工稳而意蕴层进(如“地无医药/身处蛮夷”“用世/思家”)。
虚实相生:实写蛮荒困顿,虚写梦魂归乡,最终统一于心灵境界。
诗歌史意义:突破明代“台阁体”诗风,开明清性灵诗先声。
以上为【龙冈漫兴五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王守仁“龙场悟道”时期,展现逆境中的精神升华:
首联以“路僻官卑”与“病益闲”对比,揭示贬谪困境中反获心灵闲适的辩证思考。
颔联关键转折:“无医药”却以书卷疗心,“身处蛮夷”却视作“故山”,体现“心即理”的哲学突破——环境优劣皆由心定。
颈联矛盾交织:既怀伊尹般的用世之志(耻君不尧舜),又有老莱子般的思亲柔情,反映儒家士大夫的责任与情感羁绊。
尾联超然解脱:梦魂抛开世俗羁绊,逍遥于故乡山水,象征心灵对外在境遇的超越。
全诗融合现实困顿与精神自由,语言质朴而内涵深邃,是理解阳明心学形成的重要文本。
以上为【龙冈漫兴五首】的赏析。
辑评
明代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先生龙场诗,如『地无医药凭书卷』句,乃见圣贤困极时真工夫。”
清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文成(王守仁谥号)诗直抒胸臆,豁达处见涵养,『蛮夷亦故山』五字是何等胸次!”
近代学者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
“此诗将思乡之情、用世之志统合于心灵觉悟,正是阳明学‘事上磨练’的诗意呈现。”
正德二年(1507年),王守仁因触怒宦官刘瑾贬为龙场驿丞。在蛮荒环境中,他日夜端居澄默,终悟“格物致知”之本旨。此诗作于正德四年(1509年),同期完成《五经臆说》,标志阳明心学体系初步形成。诗中矛盾与超脱的交织,正是其哲学突破前的精神写照。
以上为【龙冈漫兴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