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深入解读经典诗词,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感。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三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
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
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
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功夫间断耳。
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
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
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
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
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
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
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翻译

展开更多

注释

展开更多

拼音版

展开更多

王守仁作品

推荐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