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翻译
有位学友列举佛家公案:"僧人伸出手指问:'众人可见吗?'大家答:'可见。
'又将手藏入袖中问:'还能看见吗?'众人说:'看不见。
'佛说'你们尚未见性',此中深意我不明白。
"
先生说:"手指时现时隐,你的见性却永恒存在。
人的心神总在可见可闻处奔逐,却不在不见不闻处切实用功。
因不见不闻正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才是致良知的功夫。
求学之人要时刻观照那不可见的,聆听那不可闻的,功夫才有着落处。
持久修炼成熟后,便不需刻意用力,不必防范检视,而真性自然运行不息。
岂能受外在见闻所束缚呢!"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四】的翻译。
注释
1. 见性:禅宗核心概念,《坛经》"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2. 驰骛:奔走追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东西驰骛"
3. 不睹不闻:《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 良知本体:王阳明心学核心概念,《传习录》"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5. 戒慎恐惧:《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6. 致良知:阳明心学核心功夫,《大学问》"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7. 防检:防范检束,程颢《定性书》"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四】的注释。
评析
此段通过佛家"指袖之喻"的创造性诠释,将禅宗"见性"命题转化为心学"致良知"功夫。王阳明以"见性常在"突破感官局限,提出"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的核心论断,既吸收佛教心性论又超越其空寂倾向,展现明代心学"即用见体"的实践品格。文中"戒慎恐惧"与"真性不息"的辩证,深化了《中庸》"慎独"思想的哲学内涵。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四】的评析。
赏析
此段对话展现阳明心学解构与重建的双重智慧。首先将佛家公案剥离宗教语境:手指隐现的感官现象被转化为"有形之迹"与"无形之道"的哲学隐喻。继而建构心学体系:"见性常在"四字直指超越感官的永恒主体,"不睹不闻"从否定性表述翻转为良知本体的肯定性存在。最后指示实践路径:"常睹不睹"的悖论修辞,揭示本体与功夫的辩证统一——正是在对"无形"的持续观照中,实现"真性不息"的圆满境界。这种将禅宗机锋转化为儒家实学的阐释策略,与朱熹"佛家说空终归断灭"的批判相比,更显"入室操戈"的思想力度。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四】的赏析。
辑评
1. 明·李贽《焚书》:"阳明子‘手指有见有不见’语,直是勘破禅门伎俩,所谓‘金佛不度炉’者。"
2. 明·刘宗周《人谱》:"‘常睹其所不睹’是慎独真诀,较朱子‘韬光晦迹’之说更显本体流行。"
3.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先生点化禅语处,总是将虚无寂灭之体还归鸢飞鱼跃之机。"
4. 近代章太炎《检论》:"‘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八字,可谓拔赵帜立汉帜,阳明之后无能道者。"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