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陈九川)又问:“用功收敛心神时,若有声音颜色在眼前,像平常一样听到看见,恐怕不能算专一吧。
”
先生说:“怎么能不闻不见呢?除非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或者耳聋眼盲才可以。
只要虽然闻见,却不随之流荡而去便是功夫。
”
九川说:“从前有人静坐,他儿子在隔壁读书,却不知儿子是勤奋还是懒惰。
程颐先生称赞这人很能持敬。
这怎么理解?”
先生说:“伊川先生恐怕也是在讥讽他。
”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三】的翻译。
注释
《二程遗书》:“许渤与其子隔一窗而寝,乃不闻其子读书与不读书,先生谓:‘此人持敬如此。’”
1. 收心:收敛散逸之心
2. 声色:声音与形色,指外在诱惑
3. 槁木死灰:形容毫无生机,语出《庄子·齐物论》
4. 不流去:心不随外境流转
5. 程子:程颐(1033-1107),世称伊川先生
6. 甚敬:极为恭敬专注
7. 伊川:程颐号伊川
8. 讥:讽刺批评
9. 静坐:宋明理学家重要修养方法
10. 勤惰:勤奋与懒惰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三】的注释。
评析
这段对话深入探讨了儒家“心不离物”的修养工夫。王阳明通过“闻见而不流去”的精微辨析,既否定离世求静的枯禅倾向,又批判随物而迁的逐外之弊。针对程颐典故的重新解读,展现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静坐方法的批判性发展,强调真敬存在于应事接物的动态平衡中。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三】的评析。
赏析
此段语录在阳明心学工夫论中具有关键地位。阳明对“专一”的界定极具革命性——非但不要求隔绝外物,反而主张在声色纷纭中磨练此心。“虽闻见而不流去”七字,实为“心外无物”命题的工夫论注脚,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理转化为儒家实践智慧。更深刻的是对程颐典故的颠覆性解读:阳明敏锐察觉完全隔绝人伦的“静敬”违背儒家根本精神,暗示真正的持敬应在父子伦常中自然呈现。这种对程朱静坐法的修正,标志明代心学实现从书斋静养到事上磨练的重要转型。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三】的赏析。
辑评
1. 黄宗羲《明儒学案》:“阳明‘不流去’三字,是真血脉。较之伊川‘主一之谓敬’,尤见活泼泼地。”
2. 陈来《有无之境》:“阳明此说将消极的防检转化为积极的主宰,是儒家‘不离世间觉’思想的重要发展。”
3.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闻见而不流’即康德所谓‘感受性而不为所动’,阳明于此确见超越本体之自主性。”
4. 钱明《王阳明与明代心学》:“对程子典故的新解,体现阳明‘六经注我’的经典诠释态度,其说虽未必合于史实,却深契心学精神。”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