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存养‘夜气’是就普通人而言的。求学的人若能在本心修养功夫,那么无论日间有事无事,都是这‘气’聚散发生作用的时候。圣人则更不必说‘夜气’。”
“『夜气』是对普通人而言的。求学之人若能切实用功,那么无论白天处事或静处时,都是这清明之气的收敛涵养与生发显用之时。至于圣人,就更不必说『夜气』了。”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三】的翻译。
注释
《孟子·告子上》第八章:“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夜气,夜晚修养得来之精气良知。
1. 夜气:语出《孟子·告子上》,指人在夜晚静息时未被外界干扰的清明心境
2. 常人: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普通人
3. 学者:儒家道统的修习者
4. 翕聚:收敛涵养(本心)
5. 发生:生发显用(良知)
6. 圣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儒家理想人格
7. 不消说:不必特别强调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三】的注释。
评析
此段通过“夜气”概念阐发心学工夫论,构建“常人-学者-圣人”的修养次第。以“翕聚发生”点明本心显发的动态过程,将孟子“夜气”说从特殊时段拓展至全天候修养,最终指向圣人“不消说”的化境。全句在递进结构中展现心学“彻上彻下”的工夫特质。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三】的评析。
赏析
王阳明此段语录展现心学对传统概念的创造性转化。将孟子具有时间局限性的“夜气”概念,发展为“有事无事”皆可存养的恒常工夫,通过“翕聚发生”的辩证运动,揭示良知如如不已的发用机制。文中三重境界的划分极具深意:常人依赖外在静境,学者能在动中修持,圣人则已化除工夫痕迹。这种论述既承袭程颢“动亦定,静亦定”的修养论,又开创性地提出“时时皆可致良知”的实践路径,将儒学修养从特殊情境解放为日常生活,正是阳明心学“不离日用常行内”精神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三】的赏析。
辑评
1.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此段将孟子的夜气说转化为本心任何时间的呈现,是阳明学对孟子思想的重要发展。”
2.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翕聚发生』四字最吃紧,乃显良知即寂即感、即存有即活动之妙用。”
3. 钱穆《阳明学述要》:“分别常人、学者、圣人三等,实是阳明教法缜密处,与朱熹『全体大用』说相映成趣。”
4.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不消说夜气』正是颜回『未尝止息』之境,可见阳明学与宋儒修养论之承变。”
5. 杜维明《仁与修身》:“将道德修养从静态的『夜气』扩展为动态的『终日乾乾』,体现阳明学强烈的实践性格。”
6. 秦家懿《王阳明》:“此说解构了昼夜二分法,使孟子夜气说获得心学新诠。”
7. 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通过三重境界的划分,既保有了阶梯教法,又坚持了究竟圆教,可谓善巧施设。”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