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万艘航船如野鸭浮鸥,一片汪洋如虚空无际。
此地连接天地元气,镇以雄伟楼阁高耸。
我来自中原大地,登临此处目眩于浩瀚之景。
白色波浪涌动在南方极远之地,斑白鬓发承受着东风。
人间道路浩渺无际,海上春色迷蒙一片。
远游只为开阔双眼,岂会顾惜身体劳顿。
仙人似要与我对话,暮色中青山葱茏朦胧。
海面澄澈无蜃楼幻气,那里定是蓬莱仙宫。
以上为【登海山楼】的翻译。
注释
1. 海山楼:位于广州,宋代重要海事建筑
2. 凫鹥:野鸭与鸥鸟,语出《诗经·大雅》
3. 元气:天地本源之气
4. 中州:中原地区,陈与义故乡河南
5. 冲融:浩瀚弥漫貌
6. 蜃气:海市蜃楼现象
7. 蓬莱宫:海上仙山宫殿
以上为【登海山楼】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奇幻笔触构筑海天胜境,通过“万航如凫鹥”的微观视角与“一水如虚空”的宏观视野的对比,展现海山楼特有的空间张力。诗中“眩冲融”三字既写生理感受,更喻精神震撼,“白波动南极”与“苍鬓承东风”的对仗,将自然永恒与人生易老并置,在壮阔景象中注入深沉的生命意识。尾联以“无蜃气”否定虚幻,以“固蓬莱”肯定实景,体现宋代山水诗“即凡成圣”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登海山楼】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南宋建炎年间陈与义避乱岭南时期,是其晚期诗风嬗变的代表作。开篇以“万航”与“一水”形成点面对照,既写广州港千帆云集的实景,又暗含《庄子·秋水》的哲学视野。“压以楼观雄”的“压”字,既显建筑体量之巨,更见人力对自然的统摄,与杜甫“吴楚东南坼”同具力学美感。中段“白波动南极”的南国意象,与诗人北来的“苍鬓”形成时空碰撞,在“人间路浩浩”的漂泊感中,升华出“远游为两眸”的认知自觉——这种将地理迁徙转化为精神开拓的智慧,正是宋人面对靖康之变后的典型应对。尾联“仙人欲吾语”的超现实想象,既延续了李白“霓为衣兮风为马”的游仙传统,又以“海清无蜃气”的理性观察作结,在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间保持平衡,展现南渡诗人特有的清醒与旷达。
以上为【登海山楼】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穉《简斋诗笺》:“此篇雄丽过于岭表诸作,‘白波动南极’五字,尽南海浩渺之状。”
2. 元·方回《瀛奎律髓》:“简斋南渡后诗益工,『远游为两眸』道尽流人眼界,视孟襄阳『江山留胜迹』尤觉深刻。”
3.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压以楼观雄』句,与杜工部『齐鲁青未了』同一笔力,皆能状难写之景。”
4. 钱钟书《谈艺录》:“简斋『苍鬓承东风』,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自然景物,较之后山『发短愁催白』更见苍劲。”
以上为【登海山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