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丢开了山里的饮酒赴词的安乐窝,却来到官府里听那些叫人心烦的笙歌。为了国家前途,实在叫忧愁,被它捉弄的比天还大;愁的在我头上栽埋的白发,一天天地多起来了。
朝廷里战与和的斗争很激烈,他们掀起的归风波还没有平息,却又在酝酿新的害人的花招;但是上天生我就是这个懒劲,你们能把我怎么样?我现在已经觉得完全没有事可做了,但却教育孩子们不要学我这个懒劲罢了!
离开了山中诗酒安乐窝,却来到官府聆听笙歌。
闲愁被人为催发成天般大,白发栽种得一日多过一日。
新官场如同新剑戟,旧风波还是旧风波。
天生我这般懒散又能奈何?
此身已觉得全然无事,却要告诫孩子们别学我。
以上为【鹧鸪天 · 三山道中】的翻译。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或说调名取自唐·郑嵎“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诗句。然唐、五代词中无此调。调始见于宋代宋祁之作。
三山:福州城内有越王山、九仙山、乌石山,故郡有三山之名。宋·曾巩《道山亭记》:“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山,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
诗酒窠:上饶家中饮酒赴诗。
听笙歌:宋·苏轼《浣溪沙·荷花》词:“且来花里听笙歌。”
“白发栽埋日许多”句:宋·王安石《偶成二首·其二》诗:“年光断送朱颜老,世事栽培白发生。”
剑戟:古时的两种武器,此喻官场斗争。
“天生予懒奈予何”句:《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予懒,我懒。
“此身已觉浑无事”句:宋·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三》诗:“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三山:福州市别称,因城内有于山、乌石山、屏山得名
诗酒窠:指江西带湖隐居之所
做弄:故意捉弄、催逼
栽埋:以栽种喻白发丛生
剑戟:喻官场明争暗斗
恁么:如此、这样(宋人口语)
以上为【鹧鸪天 · 三山道中】的注释。
评析
《鹧鸪天·三山道中》是南宋词人辛稼轩所作的一首词。
这是作者在离别三山、赴临安道上写下的词作。它十分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因前景不测,而后悔出仕的复杂心情。上阕起韵,作者用“抛却”和“却来”对照,明显地表现出对带湖与瓢泉山中那惬意的诗酒安乐窝的留恋,和对于“官府望歌”即官场生涯的无兴趣。这一对于自己选择失措的不满和遗憾,启开了下文的抒情之门。“闲愁”一韵,以强烈的夸张,把自己在官场生活中所得的极度愁闷,形容出来,并且以日日增多的白发,来证实他的闲愁。这是他对这一段官场生活的总感受。下片转眼望将来,心情更是压抑。他以“新剑戟”与“旧风波”对举,使词意由上文陈说往日风波造成的苦闷,自然转入对于将来更厉害的“剑戟”即官场争斗的厌恶与担心。一句“天生予懒奈予何”,写得顽皮天真,颇有自慰之态。它其实含意很深。一方面,它表明了他不愿参与庸俗无聊的官场斗争的态度,一方面,它又表明他面对这样无聊的政治环境时心情的黯淡。一个“懒”字,不仅显示出他懒于参与官场争斗的高尚人格,也写出了他知道夙愿难酬时万念俱灰的心态。末韵更把自己失志于当代、不希冀有什么作为的想法和盘托出,而这种没办法时的消极想法,又不能向他的儿辈说明,鼓励他们也采取自己一样的生活态度乃至于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人生还没有展开呢。这种矛盾和隐痛,是一个认清了世局以后,处于两难之地的人所不能避免的。
此词作于绍熙四年(1193)辛弃疾任福州知州期间,展现其晚年对仕途的深刻幻灭。上阕“抛却”“却来”的强烈转折,揭示被迫出山的无奈;“栽埋白发”以荒诞笔法将岁月流逝具象化。下阕“新剑戟”与“旧风波”的对举,道尽官场斗争的循环往复。结句“教儿童莫恁么”在自嘲中暗含劝世深意,与苏轼“惟愿孩儿愚且鲁”异曲同工。
以上为【鹧鸪天 · 三山道中】的评析。
赏析
本词最大特色在于矛盾语境的营造。起句即以“山中”与“官府”对举,构建全词张力场。“闲愁天来大”与“白发日许多”形成因果链条,将抽象愁绪转化为可视的生长过程。下阕“天生予懒”的自弃宣言,实为对现实压迫的消极抵抗。末句看似训诫后辈,实则自我解嘲,在俚俗口语中暗藏“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悲愤。这种以谐趣写沉痛的笔法,正是辛词晚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体现。
以上为【鹧鸪天 · 三山道中】的赏析。
辑评
梁启超《稼轩年谱》:“此阙在三山作,先生时年五十四,虽复起用,而意绪已甚萧索”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新剑戟’二句谓福建任内遭弹劾事,词当作于绍熙四年秋”
沈曾植《稼轩长短句小笺》:“‘栽埋’字奇崛,视山谷‘白发齐生如有种’更进一解”
以上为【鹧鸪天 · 三山道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