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虚,嵩山人。姿容秀拔。九岁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十一年,徐征榜进士,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后欲卜隐庐阜,不果。交游多山僧道侣。为诗情幽兴远,思雅词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当时东南高唱者数十人,声律婉态,无出其右,惟气骨不逮诸公。永明已还,端可杰立江表。善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国宝,有志不就,惜哉!集今传世。
翻译
刘慎虚,是嵩山人。
他姿容秀美,挺拔出众。
九岁时就能写文章,向皇帝上书,被召见,被授予“童子郎”的官职。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与状元徐征同榜考中进士,调任洛阳县尉,后升迁为夏县县令。
他性情高雅古朴,超脱世俗,不看重权势和利益,在尘世中傲然长啸,无拘无束。
后来他打算在庐山择地隐居,但没有实现。
他交往的多是山中的僧人和道士。
他写诗,情致幽静,意趣高远,思想雅正,文辞奇秀,偶尔心有所得,写成诗句便能惊动众人。
当时东南地区以诗名世的有数十人,在声律的谐婉和情态的优美上,没有人能超过他,只是在气势和骨力上比不上其他诸位大家。
自南朝齐永明年间以来,他确实可以杰出地立于江南诗坛。
他善于写作出世脱俗的诗文。
为什么他不能长寿呢!上天击碎了国家的瑰宝,使他怀有志向却未能实现,真是令人惋惜啊!
他的文集流传至今。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刘慎虚】的翻译。
注释
嵩山:五岳之一,在今河南登封。此指刘慎虚的郡望或籍贯。
童子郎:汉代及魏晋时期,授予通晓儒经的少年才俊的官职。刘慎虚在唐代仍被授予此称,是因其早慧。
徐征榜进士:指与徐征同榜考中的进士。徐征是当年的状元。
洛阳尉:洛阳县的县尉,负责治安。
夏县令:夏县的县令。
脱略势利:轻视、不看重权势和利益。
啸傲风尘:在纷扰的尘世中放歌长啸,形容态度傲然,无拘无束。
卜隐庐阜:择地隐居在庐山。卜,选择。庐阜,即庐山。
山僧道侣:山中的和尚与道士。
情幽兴远:情致幽静,意趣高远。
思雅词奇:思想雅正,文辞奇秀。
永明:南朝齐武帝年号(483-493年),此时沈约、谢朓等人开创“永明体”,强调诗歌的声律,对后世格律诗形成有重大影响。
端可杰立江表:确实可以杰出地立于江南。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方外之言: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言论,指与僧道交往的出世之思及相关的诗文。
天碎国宝:上天击碎了国家的宝物,比喻刘慎虚的早逝。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刘慎虚】的注释。
评析
体裁与内容:此篇是典型的唐代诗人传记,篇幅短小,但涵盖了传主的籍贯、相貌、早年聪慧、仕途经历、性格品行、交游情况、诗歌风格、文学地位及后人评价等,信息量丰富。
叙事手法:
夹叙夹议:在叙述生平中穿插直接评价,如“性高古,脱略势利”、“为诗情幽兴远,思雅词奇”等。
对比衬托:通过“当时东南高唱者数十人,声律婉态,无出其右,惟气骨不逮诸公”的对比,既高度肯定了其长处,也客观指出了其不足。
抒情结尾:以“夫何不永,天碎国宝,有志不就,惜哉!”的感叹作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刘慎虚】的评析。
赏析
这篇传记精炼地塑造了刘慎虚作为一位才子、隐士和高人的复合形象。
“神童”与“名士”的双重形象:传记开篇即描绘其“姿容秀拔”,并重点记载了“九岁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的传奇经历,确立了他“神童”的公众形象。而后续的“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以及“交游多山僧道侣”,则刻画了他作为超脱名士的私人形象。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刘慎虚。
对其诗风的精准定位:辛文房用“情幽兴远,思雅词奇”八个字精准地概括了刘诗的核心风格,即意境幽静深远,语言清新奇秀。这与其隐逸的性情是完全一致的。更为可贵的是,传记将其置于文学史的坐标中进行评价,既肯定其在“声律婉态”上冠绝东南的成就,也客观指出其“气骨不逮诸公”的弱点。这种一分为二的评价,显示了辛文房作为文学史家的眼光和洞见。
深切的惋惜之情:传记的结尾充满了强烈的抒情色彩。“夫何不永,天碎国宝,有志不就,惜哉!”这三句感叹,层层递进,既有对天不假年的质问,也有对人才陨落的痛惜,更有对其抱负未展的遗憾。这使得这篇客观的传记带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也引导读者对这位才子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刘慎虚】的赏析。
辑评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录刘慎虚诗并评):
“慎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人,然声律宛态,无出其右,唯气骨稍劣。”
(评点:辛文房的评价几乎完全承袭自唐代殷璠,这说明刘慎虚的诗风定位在唐、元两代已形成共识。殷璠的评价是《唐才子传》此条的蓝本和权威依据。)
(清)《全唐诗》刘慎虚小传:
“刘慎虚,性高古,脱略势利,与贺知章、包融、张旭齐名,号‘吴中四士’。……诗思清丽,去方外不远。”
(评点:《全唐诗》的小传印证了《唐才子传》中关于刘慎虚性格和诗风的记载,并点明其“吴中四士”的文学团体身份,以及其诗风“去方外不远”的特点,与“善为方外之言”相呼应。)
现代学者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
“辛文房为刘慎虚立传,材料主要采撷自《河岳英灵集》。其‘卜隐庐阜不果’一事,尤能见其心志。所谓‘气骨不逮’,是盛唐之音崇尚风骨的审美体现,正点出刘慎虚诗在雄浑壮阔上与李、杜等大家的差距,然其清微淡远之风,亦自成一格。”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刘慎虚】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