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潮水涨了又退,退了又涨,江中沙洲年年依旧,沐浴在春光之中;山花烂漫如锦绣,芳草丰茂似绿毯。
在严子陵钓台之下,桐江水日夜不息地流淌,然而,真正能懂得像他那样远离名利、安心垂钓鲈鱼的人,这世间又能有几个呢?
以上为【寄桐江隐者】的翻译。
注释
桐江:钱塘江自建德市梅城至桐庐段别称,两岸风光秀丽,东汉高士严光(严子陵)曾在此隐居垂钓。
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茵:垫子、毯子。“草如茵”形容草地平整柔软。
严陵台:即严子陵钓台,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是严光拒绝光武帝刘秀征召,隐居垂钓之处。
鲈鱼:一种味美的鱼。西晋张翰因见秋风起,思念故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归乡。后世常将“莼鲈之思”与“鲈鱼”作为辞官归隐、向往自由的象征。
以上为【寄桐江隐者】的注释。
评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咏史寄意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描绘桐江一带亘古不变的自然美景,与对历史高士严光的追慕,抒发了对现实中真隐士难寻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对趋名逐利之世的失望,以及对超然物外、淡泊名利之高洁情操的向往。全诗语言清丽,意境开阔,由景入史,由史及感,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叩问,余味悠长。
以上为【寄桐江隐者】的评析。
赏析
此诗的艺术手法高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前景后情,结构分明: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议论。首句“潮去潮来洲渚春”以永恒的自然景象(潮汐、洲渚)起兴,奠定全诗苍茫悠远的时空背景。次句“山花如绣草如茵”则用工笔细描眼前生机盎然的春色,画面明丽。这永恒的山水与绚丽的春色,共同构成了一个理想中的隐逸环境。
用典精当,意蕴深远:第三句笔锋一转,引出严子陵的典故。“严陵台下桐江水”将眼前的桐江水与历史人物紧密联系起来,使诗歌的意蕴瞬间加深。最后一句“解钓鲈鱼能几人”是全诗的诗眼。“解”字是理解、领悟之意,极为关键。诗人感叹的并非无人钓鱼,而是无人能真正领悟严子陵垂钓行为背后所象征的拒绝名利、坚守志趣的精神内核。此句将“鲈鱼”这一意象与严光之典结合,以问句作结,情感深沉,发人深省。
对比手法,深化主题:诗中暗含多重对比。一是自然的水恒(潮去潮来)与人世的短暂易变的对比;二是古代高士(严光)的卓然不群与当世庸碌逐利之众的对比;三是理想中应有众多隐者与此地实则知音难觅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诗人对真隐士的呼唤与对现实的无奈感喟表达得更为有力。
以上为【寄桐江隐者】的赏析。
辑评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以‘潮去潮来’、‘花绣草茵’状景,见天地自然之乐。后二句唤醒世上蝇营狗苟之辈,言谁能撇却功名,嚼破虚妄,以闲旷自适如严先生者?”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此诗寄慨遥深。‘能几人’三字,冷峻之极。非仅慕严陵之高,实悲世人之不能高也。许浑诗多用水字,此首‘潮’、‘水’并用,而气韵流转,不见堆垛,是其能手。”
现代学者罗时进在《丁卯集笺证》中评点:“许浑晚年退居丁卯涧,有隐逸之思。此诗为其经过严陵钓台所作,表面是问他人,实则是扪心自问。‘解钓’之‘解’,乃全诗精神所系,足见诗人所追求者,乃一种心灵上的觉悟与契合,而非形式上的渔樵生活。”
以上为【寄桐江隐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