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主父偃仕途困顿时,至亲骨肉也轻贱相待;
朱买臣困于砍柴之时,结发妻子也离家而去。
陈平没有家产产业,归来只能栖身城墙边的破屋;
司马相如返回成都,家中徒立四壁何等空寂。
这四位贤者难道不伟大吗?不朽功业光耀史册。
但当他们未遇明主之时,忧虑的只是葬身沟壑。
英雄总有困顿挫折,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哪个时代没有奇才?只是大多被遗弃在草野之中。
以上为【咏史】的翻译。
注释
1. 主父: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早年贫困时“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
2. 买臣:朱买臣,汉武帝时大臣,未仕时其妻因贫困求去
3. 陈平:汉初名臣,少时家贫“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
4. 长卿:司马相如字长卿,回成都时“家徒四壁立”
5. 翳负郭:遮蔽于城墙之外,指居住偏僻陋室
6. 迍邅(zhūn zhān):处境困顿
7. 草泽:草野民间
以上为【咏史】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左思《咏史》八首其七,通过集中铺陈四位历史贤士的困顿遭遇,深刻揭示门阀制度下寒门才士的普遍命运。诗中“骨肉相薄”“伉俪不安”等细节,暴露出势利人情对血缘伦理的侵蚀。末四句以“英雄迍邅”的历史规律升华至“何世无奇才”的诘问,将个人愤懑转化为对人才沉沦的悲悯,形成跨越时空的批判力量。全诗开创咏史诗中“群体类比”的新范式,以质朴语言承载深沉历史思考。
以上为【咏史】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构建双重对照结构:前八句四位贤士的个体遭遇与后六句历史规律的总结形成点面结合;贤士们“遗烈光篇籍”的终极辉煌与“忧在填沟壑”的生存危机构成命运反差。左思巧妙运用“岂不伟”的反诘与“由来古昔”的纵深感,使具体史实升华为哲学思考。全诗以质朴语言直击本质,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暗藏“骨肉相薄”的惊心之笔,最终以“遗之草泽”的苍茫意象收束,展现西晋寒士文学特有的沉郁力量。
以上为【咏史】的赏析。
辑评
1. 南朝梁·钟嵘《诗品》: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遗之在草泽’之句,尤见深痛。”
2. 明·胡应麟《诗薮》:
“太冲《咏史》,‘四贤’一章,慷慨悲凉,自抒埈臆,真得汉魏遗响。”
3. 清·沈德潜《古诗源》:
“咏史古人而已然之事,看来于我身分止作得如许,方是咏史。此诗末四句,乃一篇警策。”
4.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制伟词,故是一代作手。”
5. 近人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太冲《咏史》,初看似专咏古人,末句‘遗之在草泽’方见本意。此种解法,晋人所独。”
以上为【咏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