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声杜鹃啼鸣催促春色迟暮,
无边的芳草蔓延至天际遥远。
年复一年空余惆怅怨恨落花飘零,
难道因无情之物,总轻易地随春风消逝?
会稽山阴道的茂林修竹依旧,
千载之后谁人再度重游?
半湖流水浸染在夕阳之前,
仍能如当年般饮酒赋诗、畅咏抒怀。
以上为【虞美人 · 其三上巳席上】的翻译。
注释
上巳:古代节日,汉以前为三月上旬巳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有修禊宴饮习俗。
鶗鴂:杜鹃鸟,《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喻春归。
茂林修竹: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山阴道:绍兴古地名,《世说新语》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
一觞一咏:指饮酒赋诗,语出《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以上为【虞美人 · 其三上巳席上】的注释。
评析
此词为叶梦得上巳节宴饮感怀之作,通过春暮意象与历史记忆的双重叠加,构建出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上片以杜鹃啼春、芳草连空起兴,在“年年馀恨”的时间循环中叩问生命无常;下片借王羲之兰亭雅集典故,将个人体验融入千载文化长河,终以“似当年”的微妙表述,在历史回响中寻觅精神依托,典型体现南渡词人“以闲淡写沉郁”的创作特征。
以上为【虞美人 · 其三上巳席上】的评析。
赏析
全词以声音意象开启时空隧道:首句“一声鶗鴂”如裂帛惊破现实时空,接以“芳草连空”的视觉延展,形成立体的春暮场域。下阕“茂林修竹”的典故植入,使兰亭雅集与当下宴席产生镜像反射,而“千载谁重到”的诘问,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文化传承的哲思。尾句“犹有…似当年”的模糊判断,既保留历史温度又承认时空隔阂,在记忆与现实的缝隙中,完成对永恒精神的招魂。叶梦得巧妙运用“红-绿”“古-今”“水-日”的多维对照,在虞美人词牌流转的韵律中,筑起一座承载士大夫集体记忆的亭台。
以上为【虞美人 · 其三上巳席上】的赏析。
辑评
明·杨慎《词品》 :“石林此词‘半湖流水夕阳前’七字,含不尽之景于目前,较后主‘一江春水’别具苍茫。”
清·黄苏《蓼园词评》 :“年年馀恨怨残红’是词眼,通体皆从此生出。下阕引兰亭事作衬,便觉哀乐相关,古今同致。”
近代学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前四句写春去之无情,后四句写春景之常驻,中间以‘千载谁重到’句为枢纽,见人事虽迁,而风物自在。”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 :“叶石林将政治失意潜隐于山水书写,‘犹有似当年’的不确定表述,正是南渡士人既追寻传统又认知断裂的典型心态。”
以上为【虞美人 · 其三上巳席上】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