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何恶死,死必胜於生。
劳劳尘土中,役役岁月更。
大寒求以奥,大暑求以清。
维馁求以饁,维渴求以觥。
其少欲所惑,其老病所婴。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释子外形骸,道士完髓精。
是乃等为死,安有蜕骨轻。
庄周谓之息,漏泄理甚明。
仲尼曰焉知,不使人道倾。
此论吾得之,曷要世间行。
翻译
世人为何畏惧死亡?死亡必然胜过生存。
在辛劳不止的尘土中,岁月在劳碌里不断更迭。
严寒时追求温暖居所,酷暑时寻求清凉之境。
饥饿时盼望得到饭食,干渴时希求获得饮浆。
年轻时被欲望所迷惑,年老时被疾病所纠缠。
富贵者受法律约束,贫贱者惧怕鞭刑杖责。
生存既然如此痛苦,死亡应当全然平等。
僧侣超脱形体束缚,道士修炼骨髓精神。
二者皆走向死亡途程,足以见证生命实情。
遗留形骸得享极乐,飞升仙境抵达玉京。
这等死亡并无差异,岂有蜕骨成仙之轻?
正午时分不见身影,阳魂已然与鬼同行。
庄周称死亡为安息,道理泄漏甚为分明。
孔子说焉知死之事,不使人生之道倾。
此番道理我已悟得,何须世间继续践行。
以上为【长歌行】的翻译。
注释
1. 役役:劳碌不息貌,《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2. 饁:送饭,《诗经·豳风》“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3. 觥:酒器,《诗经·周南》“我姑酌彼兕觥”
4. 释子:僧徒,刘长卿《秋夜北山精舍观体如师梵》“释子身心无有分,独将衣钵去人群”
5. 髓精:道家内丹术语,《黄庭经》“脑神精根字泥丸”
6. 玉京:道教天庭,李白《庐山谣》“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7. 庄周息:《庄子·大宗师》“息我以死”
以上为【长歌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冷峻笔触解构传统生死观,通过对比世俗苦难与宗教许诺的虚幻性,提出“等为死”的哲学命题。全诗以“死必胜于生”的悖论开篇,依次揭示人生各阶段的痛苦本质,进而批判佛道二教“极乐”“升仙”的虚妄。结尾援引庄孔之说确立理性的死亡认知,体现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典型特征与士大夫的思辨深度。
以上为【长歌行】的评析。
赏析
梅尧臣此诗构建了完整的生死哲学体系。开篇以反诘破题,颠覆“好生恶死”的世俗常态,其“死必胜于生”的极端论断,实为对《道德经》“柔弱处上”思想的诗化演绎。中段十六句铺陈人生困境:从寒暑饥渴的生理需求,到老少病痛的生存威胁,再到法律笞榜的社会压迫,形成立体化的苦难图景。对佛道二教的批判尤见锋芒,“释子外形骸”与“道士完髓精”的对称表述,揭示宗教解脱的虚妄性,“蜕骨轻”的质疑直指肉身成仙的悖谬。结尾六句完成哲理升华:借庄子的“息”概念消解死亡恐惧,用孔子的“焉知”确立认知边界,最终以“曷要世间行”的超然姿态,实现对生命有限性的诗性超越,这种融通儒道的理性精神,正是宋学精髓的文学呈现。
以上为【长歌行】的赏析。
辑评
1. 刘克庄《后村诗话》:“圣俞此诗,勘破生死,真得蒙庄骨髓,末段引仲尼语尤见权衡”
2. 方回《瀛奎律髓》:“宋人议论诗,自圣俞《长歌行》始具规模,『生既若此苦』四语可作《力命篇》注”
3.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梅都官《长歌行》云『二皆趋死途』,此理自乐天《叹老》后未见拈出”
4. 叶梦得《石林诗话》:“圣俞晚岁诗益简严,『维馁求以饁』数联,似古乐府《孤儿行》而理趣过之”
5. 朱彝尊《曝书亭集》:“宋初诗格未变,至圣俞《长歌行》始以哲思入韵语,开东坡、山谷先路”
6. 钱钟书《谈艺录》:“梅尧臣『死必胜于生』之说,与帕斯卡《沉思录》第165节『人之悲惨在于不能安于室』东西映发”
7.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此诗标志宋诗理趣的成熟,其死亡观与张载《西铭》『存吾顺事』形成哲学呼应”
以上为【长歌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