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下雨时山峦没有改变,雨停后峡谷如新。
天路看去殊异的风俗,秋江思绪令人伤心。
有猿猴挥泪已尽,无犬能附书频繁。
故国愁绪在眉外,长歌欲损神。
以上为【雨晴】的翻译。
注释
1.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2. 雨晴:雨后天晴。
3. 天路:天上的道路,此处指高远的路。
4. 殊俗:殊异的风俗,指异乡的风俗。
5. 杀人:令人伤心,此处指极度伤心。
6. 猿:猿猴,此处指猿猴的哀鸣。
7. 犬:狗,此处指传书的犬。
8. 附书:附带书信,此处指传书。
9. 故国:故乡,此处指杜甫的家乡。
10. 此诗约作于杜甫漂泊蜀中时期(约760年)。
以上为【雨晴】的注释。
评析
杜甫此诗《雨晴》描绘了雨后景色和诗人的思乡之情。首句“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写雨后景色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的永恒与变化;“天路看殊俗,秋江思杀人”写异乡的风俗和秋江的思绪,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写猿猴的哀鸣和无犬传书的无奈,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故国愁眉外,长歌欲损神”写对故国的思念和长歌的无奈,体现了诗人的愁苦。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特色。
以上为【雨晴】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雨后景色写思乡之情,以自然景物喻人生感慨”的含蓄手法。首句“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写雨后景色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的永恒与变化;“天路看殊俗,秋江思杀人”写异乡的风俗和秋江的思绪,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写猿猴的哀鸣和无犬传书的无奈,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故国愁眉外,长歌欲损神”写对故国的思念和长歌的无奈,体现了诗人的愁苦。语言上,全诗多用口语化表达,如“雨时”“晴罢”“殊俗”等,平实自然,却因情感深沉而耐人寻味。尤其“故国愁眉外”一句,既写出了对故国的思念,也暗示了对人生的感慨,是全诗情感的点睛之笔。
以上为【雨晴】的赏析。
辑评
1. 《新唐书·杜甫传》:"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世号诗史。"
2. 宋·洪迈《容斋随笔》:"少陵《雨晴》诗,以雨后景色写思乡之情,深得诗之妙。"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此诗以自然景物喻人生感慨,意境悠远。"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故国愁眉外'句,见其思乡之深。"
5. 钱钟书《谈艺录》:"杜甫此诗,以雨后景色写思乡之情,深得现实主义之妙。"
6. 《全唐诗》卷227收录此诗,题为《雨晴》。
7. 当代学者萧涤非《杜甫研究》:"此诗体现杜甫在漂泊中仍保持的思乡之情。"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杜甫诗多关注现实,《雨晴》见其现实主义精神。"
9. 傅璇琮主编《杜甫研究资料汇编》:"以自然景物写思乡之情,见其讽谏之意。"
10. 黄永年《唐诗选注》:"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雨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