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那著名的孤屿亭究竟在何处?就在那远在天涯、水汽氤氲的永嘉江中。
我的老朋友你到那里去做官,那山水绝佳之地的意趣,能有谁与你相同?
你此去如同逢仙的隐吏梅福,游历山水时,定会怀念诗人谢灵运的遗风。
我这边也已备好一叶扁舟,只等秋风吹起,便持竿垂钓,效仿那古代的渔翁。
以上为【送裴二虬作尉永嘉】的翻译。
注释
裴二虬:裴虬,杜甫的友人,排行第二。尉,县尉,掌管一县治安的官员。
永嘉:唐代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省温州市,以山水秀丽著称。
孤屿:指永嘉江中的孤屿山,是当地名胜。
绝境:风景绝佳之境。
隐吏逢梅福:梅福,西汉人,曾为南昌尉,后弃官隐居,传说得道成仙。此处将裴虬比作梅福,既切合其县尉身份,也暗含对其高洁品格的称赞。
游山忆谢公: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曾任永嘉太守,酷爱山水,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此处想象裴虬到永嘉后,定会追寻谢灵运的足迹,畅游山水。
扁舟吾已就:我已备好小船。就,具备,完成。
把钓待秋风:化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姜子牙渭水垂钓以待明主的典故,但此处更侧重于表达归隐江湖的意愿。
以上为【送裴二虬作尉永嘉】的注释。
评析
主题:此诗为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友人裴虬前往永嘉(今浙江温州)任县尉,诗中描绘了永嘉的山水美景,运用当地历史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愿与牵挂,也流露出自己向往归隐的心绪。
手法:
以景启情,虚实结合:开篇即以问句引出永嘉的标志性景点“孤屿亭”,将其置于“天涯水气”的渺远之境,既点出目的地,也渲染了离别之情。
用典贴切,意蕴双关:诗中连用梅福、谢公两个与永嘉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典故,既切合地理,又巧妙地赞颂了友人的品行,并寄托了共同的志趣。
由人及己,收束自身:尾联笔锋一转,从送别友人归到自身,表达了诗人因顿守长安、意欲归隐的复杂心情,使诗意更为深广。
以上为【送裴二虬作尉永嘉】的评析。
赏析
这首送别诗情感深沉,构思精巧,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之外的清丽洒脱的一面。
天涯之别与心灵共鸣:诗的开篇便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而富有诗意的永嘉。“孤屿亭”是空间的焦点,“天涯水气”则拉长了空间距离,烘托出离别之意。然而,诗人紧接着说“绝境兴谁同”,这既是对友人知音难觅的关切,也暗含着一种自信:尽管山水远隔,但能欣赏此等“绝境”之“兴”的,你我是相通的。这就超越了普通的离愁,建立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联结。
典故中的期许与共勉:诗中用典极为精当。以“梅福”喻友人,既符合其县尉的身份,更赋予了他隐士般的高逸品格;以“谢公”相期,则是对友人此去能寄情山水、保持诗人本色的祝愿。这两个典故,将此次赴任塑造成一次富有诗意的文化之旅,而非庸常的宦游,体现了杜甫对友人的深刻理解与深厚情谊。
归隐之思的自我抒怀:诗的结尾是全篇的升华。诗人由送人转而写己,“扁舟吾已就,把钓待秋风”二句,勾勒出一个准备归隐的自我形象。这既是当时杜甫因守长安、仕途失意心境的真实流露,也是对友人一种含蓄的告白:你虽远行,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你向往的山水之乐,也正是我之所愿。这种由人及己的写法,使得送别之情更加厚重,不仅是为友人而赋,亦是自我心迹的剖白。
以上为【送裴二虬作尉永嘉】的赏析。
辑评
(明)王嗣奭《杜臆》:
“此诗送人作尉,而全篇俱用永嘉故事,隐寓感慨。‘扁舟’二句,因裴君而自动其归与之兴,非真欲把钓也。读杜诗须如此看,方得其神情所在。”
(评点:王嗣奭指出此诗通篇运用永嘉本地典故,并认为结尾的归隐之语是因送别友人而触发的感慨,并非实写,提醒读者要如此理解才能把握杜甫的真实情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送裴尉永嘉也。前四,遥摄永嘉之景,已含‘谢公’在内。五、六,本地风光,恰好两人分用。收则自叙浪游之况,而‘待’字又与‘忆’字相关。一片神行,化堆垛为烟云。”
(评点:浦起龙细致分析了诗歌的结构,认为前四句写景已为后文用典埋下伏笔,中间两句典故分用巧妙,而结尾的自叙又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全诗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现代学者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论及杜甫夔州以后诗风时引证):
“杜公早年之作,如《送裴二虬作尉永嘉》等,于工稳之中见流转,用典贴切而情韵深长,已可见其晚年诗风之先兆。”
(评点:叶嘉莹先生从杜诗流变的角度,认为此诗在工稳的格律中展现出流转的气韵,用典精切而情感深远,已经显现出杜甫晚年诗风的某些特点。)
以上为【送裴二虬作尉永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