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朱阁,南北相对起。
借问何人家,贞元双帝子。
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飖飞上天。
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
妆阁伎楼何寂静,柳似舞腰池似镜。
花落黄昏悄悄时,不闻歌吹闻钟磬。
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
翻译
两座朱红楼阁,南北相对矗立。
请问这是何人家宅?原是贞元朝两位公主的府第。
公主吹箫双双仙去,在五色祥云中飘然飞升。
府第亭台未能携往仙界,都化作了人间的佛寺。
妆楼歌台何等寂静,柳丝如舞腰池水似明镜。
黄昏落花悄无声息之时,不闻笙歌只闻钟磬。
寺门悬挂敕造金匾,尼院佛堂宽阔有余。
青苔明月空占闲地,相邻的贫苦百姓却无处安居。
忆往昔公主府初建时,强占了多少平民土地。
公主成仙后宅第变梵宫,只恐人间尽成佛寺之地。
以上为【两朱阁】的翻译。
注释
1. 贞元双帝子:指唐德宗贞元年间两位公主,考证为义阳公主与某公主
2. 吹箫双得仙:用弄玉萧史典,《列仙传》“弄玉乘风,萧史乘龙”
3. 五云飘飖:仙家祥云,《云笈七签》“元始天尊乘五色云”
4. 敕榜:皇帝亲书匾额,《唐六典》“凡寺观有敕额者”
5. 比屋疲人:相邻的贫困百姓,《周礼》“五家为比”
6. 平阳宅:汉平阳公主府第,代指公主宅邸
7. 梵宫:佛寺,《华严经》“梵宫皆震动”
以上为【两朱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两朱阁”的意象变迁为切入点,通过公主仙逝后第宅化为佛寺的转折,揭露中唐时期佛教寺院侵占民宅的社会问题。白居易巧妙运用“吹箫得仙”的道教典故与“钟磬梵宫”的佛教意象形成双重反讽,在“青苔明月”与“比屋疲人”的尖锐对比中,完成对宗教势力膨胀的深刻批判。
以上为【两朱阁】的评析。
赏析
这首新乐府诗采用“三三七”杂言体式,在流畅的叙事中暗藏严密的批判逻辑。前八句以传说笔调描写公主飞升,将道教羽化典故与佛教寺院现实巧妙嫁接,形成第一重反讽。中段“妆阁伎楼”六句通过今昔对比:昔日歌舞场变为今日钟磬地,柳姿池影依旧而人事全非,在静谧中透出历史的荒诞。后六句直指社会矛盾,“青苔明月多闲地”与“比屋疲人无处居”的对仗,将自然意象转化为社会批判的利器。结尾“渐恐人间尽为寺”的惊呼,既呼应杜甫“朱门酒肉臭”的忧患意识,又开创性地将佛教寺院经济问题纳入诗歌批判范畴,体现白居易新乐府“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
以上为【两朱阁】的赏析。
辑评
1.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此诗实为中唐寺院经济膨胀之史诗,‘比屋疲人无处居’七字,道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所未尽之言。”
2. 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乐天《两朱阁》与《伤宅》《凶宅》诸篇同为新乐府佳制,而‘渐恐人间尽为寺’之叹,尤见先知。”
3. 赵翼《瓯北诗话》:“结句峭警异常,较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更多现实关切,此白傅高于小杜处。”
4.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白居易此诗可作《太平广记》中‘寺观’类佐证,唐时佛寺侵占民宅确成严重社会问题。”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将道教升仙传说与佛教寺院现实并置,在双重解构中完成社会批判,体现中唐诗人的思想深度。”
以上为【两朱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