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桂林的风景与众不同,秋天竟如洛阳的春天一般明媚。
傍晚雨后初晴,江上天空格外澄澈美好,却分明令人愁绪满怀,几乎难以承受。
山角边卷起的云朵仿佛收敛了锋芒,溪水中碎石清晰可见,水波粼粼。
我本有意追随黄老之学,安于清静无为;年少时便已孤高清隐,不求仕进。
如今真想归隐沧海之滨,卧听涛声——世间还有什么值得我珍视自身呢?
以上为【始安秋日】的翻译。
注释
1. 始安:唐代郡名,治所在今广西桂林。
2. 桂林:指始安郡,因多桂树得名。
3. 洛阳春:洛阳地处中原,春季繁花似锦,此处以“秋似洛阳春”形容桂林秋日温暖明媚如中原之春。
4. 晚霁(jì):傍晚雨后初晴。
5. 杀人:极言愁绪之深重,令人难以承受。“愁杀人”为唐人常用语,意为愁极。
6. 卷云山角戢(jí):卷云在山角处收敛、收束。戢,收敛、藏匿之意。
7. 碎石水磷磷:溪水中碎石清晰可见,水光闪烁。磷磷,通“粼粼”,形容水石相激、清澈明净之貌。
8. 世业:平生志业。
9. 黄老:黄帝与老子,代指道家学说,主张清静无为。
10. 归欤(yú):归去吧!欤,语气助词,表感叹或疑问。沧海:泛指隐居之地,非实指大海。
以上为【始安秋日】的注释。
评析
《始安秋日》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贬谪至始安(今广西桂林)期间所作。诗中既描绘了桂林秋日如春的独特风光,又抒发了身世飘零、仕途失意的深沉愁绪。前四句写景,以“秋似洛阳春”点出地域气候之异,继而借“晚霁江天好”反衬内心愁苦,形成乐景写哀的强烈对比。后四句转入抒怀,追述早年志向与现实处境的冲突,最终以归隐沧海、轻视形骸作结,流露出对仕途的彻底失望与对道家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清丽,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体现了盛唐前期贬谪诗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始安秋日】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桂林风景异”开篇,突显地域特色,随即以“秋似洛阳春”巧妙设喻,打破常人对南方秋日萧瑟的想象,展现岭南气候温润、草木常青的独特风貌。然而美景并未带来欢愉,反而触发更深的愁思——“分明愁杀人”一句,直抒胸臆,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形成强烈反差,极具张力。颈联“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以工整对仗勾勒出静谧清幽的山水画面,云敛山隅、水映碎石,细节生动,意境空灵。尾联转入人生感慨,回顾自己早年志在黄老、甘于隐沦,如今却身陷贬谪,进退失据,唯有寄望归隐沧海,以超脱尘世。末句“何物贵吾身”以反问作结,既含自嘲,亦见决绝,彰显诗人对功名利禄的彻底否定与精神上的自我放逐。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净,结构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堪称宋之问贬谪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始安秋日】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卷六十四引刘辰翁评:“‘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语极俊,情极苦。”
2. 《唐诗归》钟惺评:“‘秋似洛阳春’,奇语,然非亲历岭外者不知其妙。”
3. 《唐诗笺注》卷七:“此诗前半写景,后半言志,景以衬情,志以明心,结构谨严,风骨清峻。”
4. 《全唐诗话》卷一:“宋之问贬始安,诗多凄惋,然不失雅正,《始安秋日》其尤也。”
5. 《唐音癸签》卷二十五:“宋考功诗,虽涉迁谪,犹存典则。‘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可见其素志。”
以上为【始安秋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