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君子的离去,亦如其到来时般坦荡。
小人的到来,亦如其离去时般无常。
既曾有过恩情,便不存怨怒之心。
既已产生憎恶,便不留思慕之念。
以上为【君子吟】的翻译。
注释
1. 君子之去:化用《周易·乾》"遯世无闷"、《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之意
2. 小人之来:暗合《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 恩情无怨:《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辩证发展
4. 憎嫌无慕:程颢《定性书》"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
以上为【君子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北宋理学家邵雍创作的哲理短章,通过君子小人来去方式的本质对比,揭示理想人格的情感自律法则。全诗采用《诗经》重章叠句的古老形式,前四句以"来去"为枢机构建行为模式对照,后四句以"恩情-怨怒""憎嫌-思慕"的情感辩证,展现儒家"中和"思想在人际关系的实践智慧。诗中"既……且……"的并列结构,将情感处置提升为道德修养的主动选择,体现宋代理学"性其情"的人格塑造理念。
以上为【君子吟】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构建双重镜像结构:君子与小人的行为镜像(来去方式)、情感处置的心理镜像(恩怨憎慕)。邵雍巧妙运用四组"既……且……"的排比句式,形成类似《道德经》"有无相生"的辩证节奏;"去-来""来-去"的回环表达,既符合《击壤集》特有的民谣风味,又暗合《周易》往复其道的宇宙观。诗中"无怨怒"与"无思慕"的双重否定,并非情感泯灭,而是经由理性澄澈后的情感升华,这种将《中庸》"发而皆中节"思想转化为日常修养的实践,正是北宋理学诗"理趣"特质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君子吟】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朱子语类》:"康节《君子吟》四句,说得来自别,直是物各付物之意"
2. 王夫之《宋论》:"‘既有恩情,且无怨怒’二语,深得《周易》‘惩忿窒欲’之旨"
3. 全祖望《宋元学案》:"此诗可置《定性书》旁,俱见北宋道学修养功夫"
4.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击壤集》中惟此类短章最能见康节体物之情"
5. 钱钟书《谈艺录》:"‘小人之来,亦如其去’八字,勘破世情如铸鼎象物"
6.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诗中情感管理法则,实开后来‘存天理去人欲’说之先声"
7. 陈来《宋明理学》:"将《中庸》‘未发已发’理论转化为具体人际关系指南,见邵雍实践智慧"
以上为【君子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