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欣喜地看到西风吹动麦浪,迎来丰收的秋天,年年都为农人解除了衰老与辛劳的忧愁。
农人手脚沾满泥泞,经过一整年的辛勤劳作,终于换来如珠玉般饱满的粮食双倍收获。
你正当壮年便能亲身参与农耕,而我将来或许也会陷入锄地耕田的困顿生活。
唯独令人感伤的是紫竹堂前那轮明月,清冷的光辉在静谧的夜晚静静照耀着游子的愁绪。
以上为【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的翻译。
注释
1. 仲闵:宋代诗人,生平不详,或为苏轼友人,其诗作今多不传。
2. 西风:秋风。古以西风属秋,象征收获季节的到来。
3. 麦秋:指麦子成熟的时节。古人称百谷成熟之时为“秋”,麦熟于夏初,故称“麦秋”。
4. 涴(huàn):免除、解除。此处指消除农人的忧虑。
5. 沾涂:手脚沾满泥泞,形容农耕之辛劳。
6. 经年种:经历一整年的耕种劳作。
7. 荐载:丰收满载。荐,重复、频频;载,装载。
8. 珠玑:珍珠美玉,比喻粮食颗粒饱满珍贵。
9. 壮齿:壮年。齿,年龄。
10. 耘耰(yún yōu):耘即除草,耰为碎土覆种之农具,泛指农耕劳作。
以上为【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读仲闵所作诗卷后有感而发的唱和之作,通过描写农事丰收之景,抒发了对友人亲力农耕的赞赏,也寄寓了自身仕途困顿、漂泊异乡的感慨。全诗由喜入忧,情感层次分明:前四句写丰收之乐,充满对农人辛劳终得回报的欣慰;后四句转而自叹身世,以“壮齿”与“异时”的对比,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尾联借月抒情,将个人羁旅之愁融入清幽月色之中,意境深远,余韵悠长。诗中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也有士人进退之间的精神挣扎,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人文关怀与哲思气质。
以上为【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递进自然。首联以“西风吹麦秋”开篇,点明时节,营造出金秋丰收的喜悦氛围。“年年为逭老农忧”一句,既是对天时助农的庆幸,也流露出诗人对农人命运的深切同情。颔联具体描绘农耕艰辛与收获丰盈,“沾涂手足”与“珠玑一收”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劳动价值之崇高。颈联笔锋一转,由他人之勤耕联想到自身未来可能的归隐之途,“壮齿君能亲稼穑”是对友人的赞许,“异时我亦困耝耰”则暗含仕途失意的预感,语带自嘲与无奈。尾联以景结情,紫竹堂前之月清冷娟秀,映照客居之愁,画面空灵,意境苍茫。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情感真挚,既有现实关怀,又有哲理沉思,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东坡才气纵横,下笔不拘常格,然每于平淡中见深情。”此诗正体现其以平实语言寄托深沉情感的特点。
2.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指出:“‘沾涂手足’二语,写出农夫辛苦,非亲历不知其味,东坡虽处高位,而心系民瘼如此。”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曰:“此诗前半言农事,后半言己怀,转折自然,末句‘清夜娟娟照客愁’,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称:“苏轼此类唱和诗往往不局限于应酬,而能拓展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此诗即是一例。”
以上为【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