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分析身边言论的含义,隐去别人的缺点,宣扬他人的优点。
把握事物对立的两端,选择适中的方式治理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吧!”
以上为【中庸 · 第六章】的翻译。
注释
1. 舜:上古圣王,五帝之一
2. 大知:极高的智慧;“知”通“智”
3. 好问:乐于请教
4. 察迩言:体察浅近言论中的深意
5. 隐恶:包容他人的缺点
6. 扬善:褒扬他人的优点
7. 执其两端: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
8. 用其中:采取适中的方法
9. 斯:这
10. 以为:成为
以上为【中庸 · 第六章】的注释。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对舜的赞颂,精要阐释了“中庸”的实践智慧。以“好问察言”展现认知的开放性,以“隐恶扬善”体现德性的包容性,最终以“执两用中”揭示中庸方法论的精髓,构建了从求知到实践完整德治体系,为儒家治国理念确立了典范。
以上为【中庸 · 第六章】的评析。
赏析
此章堪称《中庸》全书的核心范本。开篇“大知”的断语确立舜作为中庸实践者的典范地位。“好问而好察迩言”体现认知层面的中庸——既不自恃聪明,又不轻视浅见,在虚心与洞察间保持平衡;“隐恶而扬善”展现处世层面的中庸——既非全盘否定,亦非无原则褒奖,在教化中实现道德引导。最关键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揭示中庸绝非折中主义,而是先充分认知矛盾两极,再寻求最适宜的实践方案,这种辩证思维较亚里士多德“中道”理论更具实践性。结尾“其斯以为舜乎”的感叹,暗示中庸并非先天禀赋,而是可通过修养达致的圣贤境界。
以上为【中庸 · 第六章】的赏析。
辑评
1. 郑玄《礼记注》:“两端,过与不及也。用其中,用中庸也。”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
3. 程颢《二程遗书》:“执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此其所以为舜。”
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执’字有力,非徒虚见,必实持之。”
5. 康有为《中庸注》:“好问察言,隐恶扬善,皆民主之法。”
6. 钱穆《四书释义》:“此章实中庸之道最具体最真切之说明。”
7.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执其两端’乃是在正反两端之上求一个中。”
8.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用中’非取平均值,乃在具体情境中求适宜。”
9. 杜维明《中庸洞见》:“舜的智慧体现为自我修养与政治治理的完美结合。”
10.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隐恶扬善’包含儒家重要的教化智慧。”
以上为【中庸 · 第六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