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翻译
孔子说:“愚昧却喜好自以为是,卑贱却喜好独断专行;生在当今之世,却要违背当代的治道而强行恢复古代的做法。
这样的人,灾祸必将降临到自己身上。
”
(接着阐明礼乐制度的原则:)不是天子,就不应议定礼仪,不应制定法度,不应考订文字规范。
如今普天之下,车轮间距统一,文字书写一致,伦理行为合乎同一准则。
即使有天子之位,若无圣人之德,也不敢轻易制作礼乐;即使有圣人之德,若无天子之位,也不敢擅自制作礼乐。
孔子又说:“我讲说夏代的礼制,但杞国的文献已不足以验证;我学习殷代的礼制,幸而宋国还保存了一些;我学习周代的礼制,它正是当今所施行的,所以我遵从周礼。
”
以上为【中庸 · 第二十八章 】的翻译。
注释
1. 《中庸》:儒家经典,相传为子思所作,本章属其后半部分“明治道”内容。
2. 子思:孔子之孙,名孔伋,战国初期儒学重要传人,被尊为“述圣”。
3. 自用:凭一己之见行事,不听他人意见。《礼记·中庸》郑玄注:“自用,谓不问贤者。”
4. 自专:独断专行,越权决断。《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5. 反古之道:违背当世通行之道而强行恢复古制。“反”通“返”,但此处含贬义,指不合时宜地复古。
6. 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三者为天子专属职权。“议礼”指制定礼仪,“制度”指确立度量衡与法度,“考文”指统一文字。
7.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形容天下一统、文化制度高度统一,语出《礼记·中庸》,后为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所本。
8. 杞:周初分封夏禹后裔于杞(今河南杞县),以存夏礼;至春秋时,典籍散佚,故“不足征”。
9. 宋:周初封殷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殷祀,故存殷礼。
10. 吾从周:孔子认为周礼集三代之大成,《论语·八佾》亦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以上为【中庸 · 第二十八章 】的注释。
评析
《中庸》第二十八章集中论述礼乐制度的权威性与历史传承原则。前段借孔子之言,批判“愚而自用、贱而自专”且“反古之道”的妄举,强调顺应时代、尊重制度的重要性;中段申明“礼乐惟天子得制”的政治伦理,指出“位”与“德”必须兼备方可制礼作乐,体现儒家对秩序与合法性的高度重视;后段以孔子自述对三代礼制的态度,表明其“从周”的现实立场——非盲目复古,而是择善而从、因时损益。全章逻辑严密,由批判到立论,再到历史例证,既维护礼制神圣性,又彰显理性务实精神,是理解儒家政治哲学与历史观的关键文本。
以上为【中庸 · 第二十八章 】的评析。
赏析
本章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开篇以“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刻画妄人形象,语气峻切,警示意味强烈;继而点明“反古之道”的危害,强调制度必须与时偕行。中段“非天子不议礼……”三句,以排比强化礼乐制度的神圣性与排他性,再以“虽有其位……虽有其德……”双重条件,凸显“德位相配”的儒家政治理想——既防僭越,亦抑空谈。结尾引孔子论三代礼制,尤为精妙:以“杞不足征”“宋存焉”“吾从周”三层次,展现其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的理性态度。全章无抽象说教,而以历史事实与制度原则为据,语言庄重简练,逻辑缜密,充分体现了《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特质。
以上为【中庸 · 第二十八章 】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此章言礼乐之本在于德位兼隆,而孔子所以从周之意,亦可见矣。”
2. 郑玄《礼记注》:“杞微而不能行夏礼,宋虽存殷礼,亦不能用,唯周礼见行于世,故孔子从之。”
3. 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五:“‘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此万世不易之法。”
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孔子从周,非谓周礼尽善,乃以其可行于今也。儒者贵通变,不贵泥古。”
5. 戴震《绪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乃天下大同之象,礼乐之所由兴也。”
以上为【中庸 · 第二十八章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