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鸟儿在庭院的树上鸣叫,阳光已照到屋檐之时。
年老体衰,懒惰到了极点,天气一冷,起床就更加迟缓。
被子厚薄适中,正合我的习性;枕头高低合适,睡得安稳舒适。
精神安宁,身体稳暖,这种滋味有谁能真正懂得?
睡足之后仰头坐起,呆然静坐,心中毫无杂念。
仿佛尚未开凿七窍的混沌,又像完全忘却了四肢的存在。
遥想长安城中的官员们,此时正冒着寒霜赶去早朝。
我们各自安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谁对谁错,又怎能说得清楚?
以上为【晏起】的翻译。
注释
1. 晏起:晚起,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古人常以此表示闲散或年老。
2. 庭树:庭院中的树木,鸟鸣其上,点出清晨生机。
3. 老去慵转极:年老后懒惰达到极致;“转”为程度副词,意为“更加”或“极”。
4. 适性:符合个人习性,指被褥厚薄恰到好处。
5. 得宜:合适、恰当,形容枕头高度适宜。
6. 兀然:呆坐不动、茫然无思之貌。
7. 如未凿七窍:典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混沌凿七窍,七日而混沌死;此处反用,喻指无思无虑、返璞归真的状态。
8. 若都遗四肢:仿佛完全感觉不到四肢存在,形容极度放松、物我两忘。
9. 长安客:指在京城为官的朝臣;白居易此时已退居洛阳,故称他人为“客”。
10. 早朝霜满衣:唐代官员需五更赴朝,秋冬时节常踏霜而行,衣沾寒霜,极言其辛苦。
以上为【晏起】的注释。
评析
白居易《晏起》是一首典型的闲适诗,作于其晚年退居洛阳时期。全诗以“晚起”为切入点,细致描绘了老年生活的慵懒、安适与内心宁静,并通过与“长安客”早朝辛劳的对比,表达对不同人生选择的包容态度。诗人不贬仕宦,亦不矜隐逸,而是强调“各自适”的生活哲学,体现其“中隐”思想——既非激烈抗争,亦非彻底遁世,而是在日常起居中寻求身心和谐。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自然,充分展现白居易“老来多健忘,唯不忘诗酒”的晚年心境与达观智慧。
以上为【晏起】的评析。
赏析
《晏起》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晚年闲居图景。开篇“鸟鸣”“日照”点明时已不早,而诗人尚卧,自然引出“老去慵极”之态。中四句聚焦寝具之适、体感之暖、神志之安,层层递进,将“睡足”后的满足感写得具体可感。“兀然无所思”以下,化用《庄子》典故,将生理舒适升华为精神超脱——无思无虑,如混沌初开,四肢俱忘,进入道家所推崇的“坐忘”境界。尾联陡然宕开,遥想长安朝士“霜满衣”的辛劳,却不作褒贬,仅以“彼此各自适,不知谁是非”收束,体现出白居易晚年成熟的处世智慧:尊重差异,不执一端。全诗语言浅白如话,却内蕴哲理;看似写懒,实则写“适”;表面闲散,内里清醒。这种“于平淡中见深味”的风格,正是白诗晚年艺术的至高境界。
以上为【晏起】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纪事》卷三十九:“乐天晚年诗多闲适,《晏起》云‘彼此各自适’,得逍遥之趣,非强作旷达者。”
2.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虽为古体,但方回论白诗):“白公此诗,语极平易,而理趣自足,‘神安体稳暖’五字,胜却千言养生书。”
3.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乐天《晏起》等作,不矜高洁,不避慵懒,真率处正是其不可及处。”
4. 赵翼《瓯北诗话》卷四:“香山诗至老愈淡,《晏起》一首,写闲情而不堕颓唐,写懒态而自有筋骨。”
5.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乐天此诗,实其‘中隐’思想之实践。不效嵇阮之放达,亦不慕渊明之高蹈,但求心安体适,此乃中唐士大夫新生活理想之反映。”
以上为【晏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