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我先后行经同一条道路,却不在同一个时间;前后相隔,彼此思念,却互不知晓。
当我走过武关三四里地,没有看见你所描写的石榴花,却先见到了你题写在墙上的诗
以上为【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见寄】的翻译。
注释
武关:古关隘名,在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是古代由中原进入关中的要道。
元九:即元稹,因在族中同辈排行第九,故称。他是白居易的挚友,文学主张相近,并称“元白”。
山石榴:即杜鹃花。
见寄:寄给我的(诗)。
同路不同时:指二人先后行走在同一条贬谪路线上。
关门:指武关的关隘大门。
以上为【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见寄】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白居易在贬谪途中,行至武关时,见到好友元稹(排行第九,故称元九)题写在墙上的诗作后,所写的一首酬答诗。诗歌以“时空错位”为核心,构思极为巧妙,情感真挚动人。
时空交错,抒发思念:首句“往来同路不同时”是全诗的构思基石。它点明了二人一前一后、行经同路却失之交臂的客观事实。这种“同路不同时”的遗憾,引出了“前后相思两不知”的无奈与深情。两人都在思念对方,却因时空阻隔而无法互通音信,这种双向的、隔绝的思念,比单向的倾诉更为厚重。
意外见诗,情感爆发:后两句是情感的转折与高潮。诗人并非专程去寻访元稹的踪迹,而是在行程中“行过关门三四里”,于不经意间,突然看到了友人的题诗。期待中的“榴花”(元稹原诗所咏之物)没有成为焦点,而“君诗”却赫然在目。这个意外的发现,瞬间打破了“两不知”的隔阂,将积蓄的思念之情猛然点燃,充满了戏剧性的惊喜与感慨。
语言平易,意蕴深长:全诗语言通俗如话,毫无雕琢痕迹,完全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然而在平易之中,却蕴含着复杂的时间感、空间感以及深沉的人生况味。诗人将巨大的情感波动,浓缩在“榴花不见见君诗”这一平静的叙述中,达到了“言浅意深”的艺术极致。
以上为【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见寄】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是元白深厚友情的见证,也是白居易“通俗派”诗风的典范之作。
首先,在于其构思的独特性。 它不像一般寄赠诗那样直接抒情,而是从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生瞬间切入——在流放的旅途上,突然看到至交留在墙上的墨迹。这一瞬间,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两位友人的命运与情感。墙上的诗,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信物,其冲击力远胜于任何直接的抒情。
其次,在于其情感的共鸣性。 “往来同路不同时”所表达的,不仅是元白二人的具体经历,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人生路上,与亲友、爱人的错过与追寻,那种“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怅惘,在此诗中得到了最凝练的表达。因此,它能超越具体的历史情境,引发历代读者的深切共鸣。
最后,在于其结尾的“不见之见”。 “榴花不见见君诗”是神来之笔。诗人本应因元稹的诗而想起山石榴花,但他却说不见榴花,只见君诗。这意在表明,在他心中,友人的精神创造(诗)远比自然景物(花)更为重要、更为醒目。这份情谊,已然超越了物象,直抵灵魂。
以上为【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见寄】的赏析。
辑评
关于此诗以及元白之交,历代评家多有论述。
清代学者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白居易)一意一气,旋转自如,斯为颂体。上二句无意求工,异常真切,后二句从‘不见’转出‘见’字,令人心恻。”
现代学者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乐天此诗,……其‘往来同路不同时’之句,非独记行程之迹,亦深寓人生离合之感。元白二人命运之关联与乖隔,尽在此七字中。”
文学史家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元白之交谊,世所罕有。白居易《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见寄》等诗,写寻常事,用寻常语,而一种知己之感、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质朴而深挚,堪称绝唱。”
以上为【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见寄】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