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红色的栏杆高悬于空旷之处,八月初便已有凉风吹拂。
山势如襄阳岘山之首般秀美,江水景色似桐庐一般清丽。
佛寺需乘船才能抵达,人家都依水而居。
高高的百花亭上仍有明月相伴,今夜我将在此留宿,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以上为【百花亭】的翻译。
注释
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曾任杭州、苏州刺史,诗风平易晓畅。
2. 百花亭:位于唐代杭州城内或西湖畔,具体位置已不可考,当为当时名胜。
3. 朱槛(jiàn):红色栏杆,常见于楼阁亭台。
4. 空虚:指亭台高耸,四周开阔,非指“空无”,而是空间疏朗之意。
5. 岘首:岘山之首,在今湖北襄阳,因晋代羊祜登临怀古而闻名,常作为山形秀美的象征。
6. 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富春江流经此地,山水清绝,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7. 佛寺乘船入:杭州多水,部分寺庙建于湖岛或水边,需舟楫可达,如孤山寺。
8. 枕水居:临水而居,屋舍依河而建,为江南典型民居形态。
9. 高亭仍有月:化用谢朓“澄江静如练,余霞散成绮”之意,强调月夜清幽。
10. “今夜宿何如”:以设问作结,既显期待,又留余韵,非真不知,实为含蓄抒情。
以上为【百花亭】的注释。
评析
白居易《百花亭》是一首典型的即景纪游五言律诗,作于其任杭州刺史期间(822–824)。全诗以清丽笔触描绘杭州山水之美:首联点明时地与气候之宜;颔联以“岘首”“桐庐”两个著名江南胜境作比,凸显当地山川形胜;颈联写人文风貌——寺隐水中、人枕江居,极具水乡特色;尾联由景及人,以问句收束,含蓄表达对夜宿亭中的期待与闲适心境。全诗语言平易清新,对仗工稳,意境空灵,体现了白居易“浅切而不浅薄”的艺术风格,亦可见其治理杭州时对自然风物的深情体察。
以上为【百花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朱槛在空虚,凉风八月初”开门见山,以视觉(朱槛)与触觉(凉风)勾勒出高亭秋初的清爽氛围。颔联“山形如岘首,江色似桐庐”巧妙借用两地名胜作比,不直写本地山水,却令读者顿生联想,足见杭州之美可媲美天下名区。颈联转写人文:“佛寺乘船入”显环境之幽僻,“人家枕水居”见生活之恬淡,一“入”一“居”,动静相宜。尾联“高亭仍有月,今夜宿何如”由日景转入夜思,月光成为连接自然与人心的媒介,“何如”二字看似轻问,实则饱含对宁静之夜的向往。全诗无一句议论,亦无一丝愁绪,纯以白描展现江南水乡的清丽与诗人内心的安适,是白居易“闲适诗”中的清雅之作。
以上为【百花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乐天守杭,多题山水,《百花亭》云‘山形如岘首,江色似桐庐’,取譬精当,得江山之助。”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四:“‘佛寺乘船入’五字,写出杭郡水乡特色;结语悠然,有不尽之致。”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写杭州风景,以岘首、桐庐为比,非夸饰,乃实录;尾联问宿,淡而有味。”
4. 当代·陈贻焮《唐诗鉴赏辞典》:“白居易此诗语言平易而意境清远,体现了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外,对自然美的纯粹欣赏。”
以上为【百花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