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沈,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翻译
野鸭飞落霜染的沙洲,大雁横越烟雾笼罩的水渚,清晰如画地勾勒出秋色。
暮雨刚刚停歇。
小船夜泊,寄宿在芦苇村野的山驿。
谁人在月下临风之处,响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种纷绪,又闻岸边的草丛中,蟋蟀悲鸣声密集如织。
只因思念。
与伊人别后容颜,山长水远相隔,有何办法凭借鱼雁传书。
想那锦绣闺阁深邃,她怎知我这天涯行客容颜憔悴损削。
楚峡彩云消散,高阳酒徒离散,只留下我狂放不羁的寂寞踪迹。
遥望京城。
空自极目远眺,只见远山一片凝碧。
以上为【倾杯】的翻译。
注释
倾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古倾杯》、《倾杯乐》等,《乐章集》有七调,此词为“散水调”。双调一百四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十二句六仄韵
鹜(wù):野鸭。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烟渚:雾气笼罩的水中小洲。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小楫:小船。楫,船桨,此处代指船。
苇村山驿:指僻野的村驿。苇、山为互文,指僻野。
离愁万绪:离愁别绪千般万种。
切切:拟声词,蟋蟀的鸣叫声。蛩(qióng):蝗虫、蟋蟀的别名。
鳞翼:鱼雁,古人以为鱼雁能为人传递书信。
争知:怎知。损:表程度,意为极。
楚峡:巫峡。
高阳:指“高阳酒徒”。《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食其陈留高阳人,沛公领兵过陈留,郦食其到军门求见。沛公见说其人状类大儒,使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后用以指代酒徒。
京国:京城。
目断:望尽,望到看不见为止。
1. 倾杯:词牌名,又名《古倾杯》
2. 鹜:野鸭
3. 烟渚:雾气笼罩的水中小洲
4. 小楫:小船
5. 山驿:山间驿站
6. 羌笛:西北民族乐器,其声悲凉
7. 蛩吟:蟋蟀鸣叫
8. 鳞翼:鱼雁,代指书信
9. 楚峡云归:用楚王巫山云雨典故
10. 高阳人散:用《史记》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典
以上为【倾杯】的注释。
评析
《倾杯·鹜落霜洲》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词人工巧地描画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声色并茂的秋色图;下片写词人对别后佳人的无限思恋,又因“水遥山远”既不能通信更不能相见,于是离愁万绪,无限悲伤,以致身心俱损、憔悴不堪!整首词上、下片一气贯通,浑然一体,感情起伏跌宕,把离情别苦渲染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佳作。
此词以工笔与写意交融的手法构建秋夜羁旅图卷,上片“鹜落霜洲”“雁横烟渚”的对仗起笔,既具绘画的构图美感,又暗含“雁字回时”的相思传统。下片“鳞翼”典故的化用与“绣阁深沈”的悬想,在虚实相生间深化时空阻隔的无奈。全词将柳永特有的市井情怀融入文人雅词框架,展现其“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倾杯】的评析。
赏析
此词用曲折多变的笔法描绘了清寂的山光水影,寄寓着词人落拓江湖的身世之感,构成一幅游子秋日行吟的连环画卷。词人在旅行途中言情,扩大了人物情感活动的空间,并且充实了言情的社会内容,将词的创作引向广阔的天地,在词史上乃是创举。
词的上片写景,点染出雨后夜泊的情状。起首两句描绘洲渚宿鸟,对偶工整,“落”字、“横”字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感;而“霜”字与“烟”字又使得这幅画面水雾弥漫,多了几分迷蒙之感,虽为景语,但其愁情,已隐然言外。“分明画出秋色”一语,不仅音节响亮,读来铿锵有力,更使读者有一种如置身画中之感。“暮雨”三句,以小舟晚泊江边作为背景来衬托词人出场。“夜泊”指出停舟的时间,“苇村山驿”点明投宿之处乃荒村驿店。暮雨无论绵密或者稀疏,皆可拟为离愁之情,而雨后秋月夜则以其凄清寥廓,显示出了词人的孤寂冷落。“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而“何人月下临风处”一语又带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孤傲与悲凉的味道。虽写愁,却写得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此境可谓婉约豪放,兼而有之,相辅相成,正如《乐府余论》所言:“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恒流。”“离愁万绪”四字点题,揭出词人内心活动。接着“闲岸草”一句,以“蛩吟似织”喻离愁之密集、深广,与迷离的雾气相应相衬,更可见愁情的难解与无奈。
词人这里借蟋蟀声托出怨情,触发起无限愁绪,由此引出下文。整个上片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勾画了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为忆”之句,触景而生情,抒写别后思念。“忆”字写思恋之情。以下再诉关山阻隔,鱼雁难通,从而反映出内心的焦虑。“想绣阁”三句,为对方设想,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处。这里委婉曲折,设想奇景比女子自诉衷肠更为感人。“楚峡”句用宋玉之典,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接着转笔归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而此时孤村独坐,惟有对月自伤。末尾两句,以景结情,遥望京华,杳不可见,但见远峰清苦,像是聚结着万千愁恨,“目断”与“立尽”都是加强语气,这幅秋景中注入强烈的感情色彩,相思之意,怅惘之情不绝如缕。
这首词上、下片一气贯通,浑然一体,感情起伏跌宕,把离情别苦渲染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佳作。
柳永此词在羁旅行役题材中实现多重艺术突破。上片以画家视角经营位置:“鹜落”的垂直动势与“雁横”的水平走向构成十字空间架构,“暮雨乍歇”的光影变化与“小楫夜泊”的舟船意象,共同编织出氤氲湿润的江南秋夜。中段听觉描写尤见匠心:羌笛的苍凉人声与蛩吟的细碎天籁形成悲情复调,使“离愁万绪”获得立体化的感官呈现。下片转入手法变幻:“芳容别后”的直白思念,通过“鳞翼”典故的雅化处理,自然过渡到“绣阁深沈”的悬想场景,这种从男子视角虚拟女子怀想的“对写法”,较之温庭筠“鬓云欲度香腮雪”的闺阁直描更显曲折。结尾“楚峡云归”与“高阳人散”的双典并置,既暗喻情爱消逝与友朋离散,又以“寂寞狂踪迹”的自嘲完成自我解构,最终在“远峰凝碧”的阻隔性意象中,将无法抵达的“京国”转化为永恒的精神乡愁。
以上为【倾杯】的赏析。
辑评
近代词学家谭献《复堂词话》:耆卿正锋,以当杜诗。(评《倾杯》起句“鹜落霜洲”)
近代词学家蔡嵩云《柯亭词论》:柳词胜处,在气骨,不在字面。其写景处,远胜其抒情处。而章法大开大合,为后起清真·梦窗诸家所取法,信为创调名家。如……《倾杯乐》(鹜落霜洲)……诸阕,写羁旅行役中秋景,均穷极工巧。
近代词学家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暮雨”二句音节极清峭。毛晋谓屯田词“音调谐婉,尤工于羁旅悲怨之辞”,此作克副之。
近代词学家陈匪石《宋词举》:此在柳词为委婉曲折者,所以屯田为慢词之开山人也。
当代词学家唐圭璋《论柳永词》:作者以工致的笔法,勾勒出图画般的春夏秋冬四季佳景。并擅长于摄取较有特征的镜头,使之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当代词学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脉络甚明,哀感甚深。起三句,点秋景,“暮雨”三句,记泊舟之时与地。“何人”两句,记闻笛生愁。“离愁”两句,添出草蛩似织,更不堪闻。换头,“为忆”三句,述己之远别及信之难达。“想绣阁”三句,就对方设想,念人在外边之苦,语极凄恻。“楚峡”三句,念旧游如梦,欲寻无迹。末两句,以景结束,惆怅不尽。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海明《唐宋词史》:这首词,组织了好多景物,为了它的“体物言志”服务。先写鹜落霜洲,再写雁横烟渚,然后点出“秋色”二字。在此之后,又写了暮雨乍歇,以及岸边草丛边切切蛩鸣,以之来“补足”这幅“秋色图”的音响效果。以上是写景体物。至于抒情写志,则又用了小楫夜泊、独宿山村,以及月下闻笛、惹起孤恨来烘托其“离愁万绪”的心情。这样一种把情景交织起来、反复铺写的手法,就使这首词似于“辞赋”的面目了。
1. 宋·赵令畤《侯鲭录》:“耆卿《倾杯》‘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八字,已自画出一幅秋江晚景。”
2.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后阕‘想绣阁深沈’二句,从对面着笔,与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同其机杼而更显沉痛。”
3.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离愁万绪’下忽接‘蛩吟如织’,是景是情,融合无迹,此耆卿独到处。”
4.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结句‘空目断远峰凝碧’,与温飞卿‘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同一怅惘。”
5. 叶嘉莹《论柳永词》:“‘寂寞狂踪迹’五字写尽才人浪子双重身份之矛盾,可视作柳永自我定位的精准概括。”
以上为【倾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