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司马相如穷困潦倒,徒然悲叹家徒四壁;
东方朔诙谐调笑,不过是为求得容身之所。
眼见得该去买一把若耶溪利剑,
明日便去追随猿公学习剑术。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七)】的翻译。
注释
长卿:司马相如字,《史记》载其“家徒四壁立”
曼倩:东方朔字,《汉书》谓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
若耶溪:欧冶子铸剑处,《越绝书》“若耶之溪涸而铜出”
猿公:剑仙,《吴越春秋》“越有处女,出于南林,道逢一翁,自称袁公”
见买:拟买,唐人口语,张籍《赠王司马》“爱君紫阁峰前好,新作书堂药灶成”同类用法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七)】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双典并置起笔,通过司马相如(长卿)与东方朔(曼倩)两位汉代文人的典型命运,揭示才士不遇的历史困境。后两句陡然转折,以“买剑”“事猿公”的激烈宣言,表达弃文从武的决绝态度。全诗在历史参照与现实抉择的强烈碰撞中,展现中唐寒士对传统仕进道路的深刻反思,是李贺“哀愤孤激”诗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七)】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呈现“破—立”的戏剧性转折:前两句以互文手法解构文人典范,司马相如的“牢落”与东方朔的“取自容”,实为才士命运一体两面。后两句“见买”“归去”的连续动作,在虚拟语气中蕴含真实冲动。尤其“事猿公”意象,既呼应越女试剑的武学传统(《吴越春秋》),又暗合李白“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的自我放逐,更透露出诗人对“文人—剑客”身份转换的浪漫想象。这种将历史典故、地域传说与个人抉择熔铸一体的笔法,使短短四句承载起深重的文化批判,在中唐七绝中独标异彩。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七)】的赏析。
辑评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二句言文士不遇,虽相如、曼倩犹且如此。后二句言当弃文就武,效猿公之学剑也。”
叶葱奇《李贺诗集》注:“此诗可见长吉愤激之情。唐时重武轻文,故欲买剑事猿公。”
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南园》组诗作于元和八年昌谷闲居时,其七集中反映诗人处境与内心矛盾。”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李贺用典常取边缘细节,‘曼倩诙谐’四字道尽文人依附性的本质。”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