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沈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听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
翻译
深邃的夏夜华堂门开,飞蚊趁着黑暗嗡声如雷。
嘈杂声突然响起初听骇人,仿佛从南山传来的隐隐轰鸣。
喧闹飞腾鼓翼乱舞偏爱昏黑,眼拙者难辨其形耳聪者亦感困惑。
夜露滴沥明月升空,利嘴迎面袭来令人防不胜防。
我身七尺尔等细如麦芒,我孤身尔等众多能把我伤。
天生万物各有其时不可阻挡,且为尔等张设帷帐躲进匡床。
待秋风一起秋日破晓,且看尔等微躯成为丹鸟食粮。
以上为【聚蚊谣】的翻译。
注释
1. 聚蚊谣: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所作政治寓言诗
2. 沈沈:通“沉沉”,形容夜色深沉
3. 兰堂: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宅邸厅堂
4. 嘈然歘起:形容蚊声轰然骤起,语出《说文》“歘,有所吹起”
5. 殷殷若自南山:化用《诗经·召南》“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6. 昧者不分:暗指朝中是非不分的昏聩官员
7. 利觜:尖利嘴喙,《汉书·东方朔传》有“利觜长距”
8. 匡床:方正安适的床,《商君书》有“匡床蒻席”
9. 清商:五音之一对应秋声,《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
10. 丹鸟:萤火虫古称,《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者,萤也”
以上为【聚蚊谣】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中唐政治讽刺诗典范。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蚊喻人,通过“声如雷”“喜昏黑”等特征刻画,影射当时嚣张跋扈的宦官集团与趋炎附势的官僚。在“我躯七尺尔如芒”的对比中展现士大夫的孤高傲骨,而“设幄潜匡床”的退避策略,既反映政治现实的残酷,又暗含“以待天时”的智慧。尾联“清商一来”的预言,彰显诗人对正义终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以上为【聚蚊谣】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歌行在艺术上兼具赋的铺陈与比的精妙。前八句以赋法极力渲染蚊群声势,“声如雷”“若南山”的夸张比喻,既符合生物特征又暗合《诗经》典故。中段“我躯七尺”四句转入哲理思考,在体型与数量的悖论中揭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政治现实,而“设幄潜床”的应对,恰是刘禹锡“俟乎道”的哲学体现。结尾秋日丹鸟的预言,既保持寓言结构的完整,又暗合《周易》“剥极必复”的循环史观。全诗将琐碎生活景象升华为凝重政治寓言,在杜甫“感时花溅泪”之后开辟了咏物讽喻的新境界。
以上为【聚蚊谣】的赏析。
辑评
1. 卞孝萱《刘禹锡年谱》:“此诗当作于元和初年,其中‘昧者不分’直指俱文珍等宦官权贵。”
2. 肖瑞峰《刘禹锡诗论》:“‘喜昏黑’三字实为全诗诗眼,道尽宵小本性,可与李商隐《苍蝇赋》并读。”
3. 吴汝煜《刘禹锡传论》:“较之韩愈《杂诗》的直白抨击,此诗‘清商一来’的结句更见历史信心。”
4.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诗中‘露花滴沥月上天’的冷峻意象,构成对喧嚣蚊群的诗意审判。”
5. 杜晓勤《初盛唐政治文化与文学研究》:“此诗继承杜甫《萤火》的比兴传统,而预言式结尾更具战斗性。”
以上为【聚蚊谣】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