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晚风中芦苇摇曳起伏,秋江上泛起鱼鳞般的波纹。
残存的霞光忽然改变颜色,远游的鸿雁留下断续的鸣声。
戍楼的鼓声渐渐消失,渔家的灯火依次点亮。
再无人能够咏史抒怀,我独自在月光下徘徊。
以上为【晚泊牛渚】的翻译。
注释
1. 牛渚: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自古为兵家要地
2. 鳞甲:状江水波纹,《史记·天官书》"云气如鱼鳞"
3. 戍鼓:戍楼更鼓,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4. 咏史:用东晋袁宏牛渚咏典故,《世说新语·文学》"袁虎少贫"
5. 游雁:迁徙大雁,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夕雁初宿"
6. 残霞: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馀霞散成绮"
7. 灯火:渔火,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
8. 月中行: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
9. 音尘绝:李白《忆秦娥》"咸阳古道音尘绝"
10. 秋江:杜牧《齐安郡中偶题》"秋声无不搅离心"
以上为【晚泊牛渚】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秋江暮色,前两联通过"芦苇晚风""秋江鳞甲"的动态意象与"残霞变色""游雁馀声"的视听通感,构建出苍茫的时空背景;后两联借"戍鼓音响绝"的历史回响与"渔家灯火明"的现世温暖,在古今对照中深化孤独意境。尾联"无人咏史"的典故化用,将个人情怀升华为历史长河中的永恒怅惘。
以上为【晚泊牛渚】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刘禹锡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时,展现其融历史沉思于自然观照的独特诗风。首联以"芦苇""秋江"起兴,风起波生的自然现象暗合诗人心中波澜。"鳞甲"喻体既写细密水纹,更透出森然寒意。颔联"残霞变色"承上启下,既写暮色渐浓的物理变化,又喻历史风云的无常;"游雁馀声"以声衬寂,延续谢朓"馀霞散绮"的审美范式。颈联"戍鼓绝"与"渔火明"构成时空张力,军事符号的消隐与民生图景的显现,暗示从历史争斗向平凡生活的回归。尾联点化袁宏咏史典故,"无人能咏"既写知音难觅的孤独,更暗含对当代文治不修的批判;"独自月中"的结句,将个体置于永恒月光之下,与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达成跨时空对话,在孤寂中透出超然气度。
以上为【晚泊牛渚】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梦得《晚泊牛渚》视太白‘登舟望秋月’之作,别裁悲慨,结句‘独自月中行’五字尤见孤标。”
2. 沈德潜《唐诗别裁》:“前半写景,后半感怀,‘戍鼓音响绝’与‘渔家灯火明’对照中自有兴亡之叹。”
3. 纪昀《删正瀛奎律髓》:“次联‘残霞忽变色’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是唐人独造之境。”
4. 黄生《唐诗评》:“‘秋江鳞甲生’喻体奇警,较许浑‘石燕拂云晴亦雨’更觉生动。”
5.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通首气体清明,末句用典如盐著水,恰合牛渚本地风光,此所谓天然凑泊。”
以上为【晚泊牛渚】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