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曾记得您骑着白马,素车白马,踏海潮而来,吴越之地至今仍在传颂着您前朝的英名。
如今我眼中所见,人世间仍有那么多不平之事,真希望能向将军您借来那把复仇的宝刀。
以上为【题伍子胥庙壁】的翻译。
注释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名员。他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为父兄报仇。后因屡次劝谏吴王夫差警惕越国,被疏远并赐死。死后传说其魂魄驱水为钱塘江潮,素车白马立于潮头。
白马曾骑踏海潮:即指伍子胥死后“魂压涛头”的传说。
吴地:指今江苏南部、上海及浙江北部一带,春秋时属吴国。
前朝:指春秋时代的吴国。
将军:此处尊称伍子胥,他曾任吴国重臣,助吴国称霸。
宝刀:象征复仇的利器、铲除不平的武力。
以上为【题伍子胥庙壁】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唐寅题写在伍子胥庙壁上的咏怀之作。诗人通过凭吊这位著名的历史悲剧英雄,巧妙地联结古今,抒发了自身对现实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慨,展现了其狂放不羁、嫉恶如仇的个性。
借古抒怀,联结巧妙:诗歌前两句怀古,后两句伤今,过渡自然,联结紧密。伍子胥因忠心耿耿却遭谗言被逼自尽的悲剧命运,本身就是世间最大的“不平事”之一。唐寅自身才华横溢却因科场案断送仕途,其人生际遇与伍子胥的忠而见疑有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由伍子胥引出对现实不平的控诉,显得顺理成章,情感真挚。
意象鲜明,气魄豪迈:“白马踏海潮”一句,化用伍子胥死后“驱水为涛”的传说,以浪漫主义的笔法,塑造了一个虽死犹生、英灵不泯的复仇之神形象,气势磅礴。而“借宝刀”的诉求,更是石破天惊,将诗人内心那股欲铲除世间一切不平的豪侠之气宣泄得淋漓尽致。
语言直率,情感激越:与唐寅部分诗作的婉约不同,此诗语言直白痛快,尤其是后两句,不绕弯子,不故作含蓄,直接将胸中块垒喷薄而出。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生动地刻画了诗人作为一个“狂士”的鲜明形象。
以上为【题伍子胥庙壁】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艺术感染力极强。
首先,在情感的抒发上,它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张力。 诗的前两句是冷静的追忆与叙述,营造出一种苍茫的历史感。至第三句“眼前多少不平事”,笔锋猛然从历史拉回现实,情感骤然升温。最后一句“愿与将军借宝刀”,则是情感的爆发点,将内心的郁结与愤怒推向高潮。这种由缓到急、由抑到扬的情感节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其次,在形象的塑造上,它完成了双重塑造。 诗中既再现了伍子胥作为复仇之神的凛凛神威,更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的狂士形象。一个欲向古人借刀、斩尽今世不平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其胆气、其狂傲、其对社会不公的痛恨,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后,在主题的深化上,它超越了简单的怀古。 这首诗不仅是凭吊古人,更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它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在任何时代,正义与公平都可能遭受挑战。正是这种对永恒社会问题的触及,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时空,至今读来仍能引人共鸣。
以上为【题伍子胥庙壁】的赏析。
辑评
关于此诗,后世评家多着眼于其豪迈的气概与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清代学者 袁枚《随园诗话》中虽未直接引用此诗,但对唐寅诗风有精当概括:“唐六如(唐寅)磊落不羁,有舞袖回风之妙。其诗虽不甚炼,而洒脱有致。” 此评用以观照《题伍子胥庙壁》之“愿借宝刀”的直抒胸臆与豪洒脱俗,颇为契合。
现代文史学家 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论及唐寅:“(唐寅)他的诗,不拘成法,不避口语,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能鲜明地表现出自我的真情实感。” 此评点出了唐寅诗歌,包括本诗在内的核心特色——真率与自我情感的强烈投射。
《唐伯虎全集》编者 周道振、张月尊在辑校按语中评点此诗:“此诗借古喻今,慷慨激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的情绪,是其诗中侠气与狂气的集中体现。” 此评直接肯定了该诗在唐寅诗作中的代表性地位及其核心情感价值。
以上为【题伍子胥庙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