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在庐山中读书,又在庐山下担任郡守。
广阔的湖水环绕着山脚,高耸的云峰正对着空旷的亭台。
红色的荷花纷纷将要凋落,白色的鸟儿不时飞下来栖息。
我仍然思念着隐居生活的美好,那乱石间奔泻的急流令人神往。
以上为【登庐山】的翻译。
注释
1. 庐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又称匡山、匡庐,为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历代文人多有吟咏。
2. 作郡:指出任地方官职。苏轼曾知湖州、杭州等地,但并未明确记载其任官于庐山所在之郡(江州)。
3. 平湖:指鄱阳湖或山中湖泊,庐山北临鄱阳湖,故有“平湖浸山脚”之景。
4. 虚榭:空旷的楼台或亭阁。“虚”形容其高敞开阔,“榭”为建于高台上的木构建筑。
5. 红蕖:红色的荷花。蕖,芙蕖,即荷花的别称。
6. 纷欲落:纷纷即将凋谢,暗示时节已入秋。
7. 白鸟:常指鹭鸟或其他白色水鸟,象征高洁、自由。
8. 隐居胜:指隐居生活之美。胜,美景或美好的状态。
9. 乱石惊湍泻:形容山间溪流穿越乱石,激荡奔泻之状,常见于庐山瀑布景观,如开先瀑布。
10. 此诗出处存疑:查《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及《全宋诗》均未收录此诗,风格亦与苏轼典型作品略有出入,或为后人伪托或误题。
以上为【登庐山】的注释。
评析
本诗题为《登庐山》,实则并非专写登山过程,而是借庐山之景抒发诗人对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感慨。苏轼身在官场(作郡庐山下),心向林泉(犹思隐居胜),通过描绘庐山清幽壮美的自然景色,寄托了对超脱尘俗、回归自然的向往。全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情景交融,体现了苏轼中期诗风由豪放渐趋沉静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不见于《苏轼诗集》通行版本,其归属尚存疑。
以上为【登庐山】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庐山清丽雄奇的自然画卷,同时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思。首联“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两句看似平淡,却暗含人生轨迹的对照——昔日读书求道的清净与今日为官理事的纷扰形成张力。颔联写景开阔,“平湖浸山脚”展现湖光山色相接的壮美,“云峰对虚榭”则赋予自然与人文空间一种静谧的对话感。颈联转入细微动态,“红蕖纷欲落”点出时令之衰,“白鸟时来下”增添生机与灵动,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结合。尾联直抒胸臆,“犹思隐居胜”一语道破主旨,而“乱石惊湍泻”不仅是对隐逸环境的具体描摹,更象征着不受拘束的生命力量。整首诗结构严谨,由外景入内心,由现实回理想,体现出典型的宋代士大夫精神追求。然而需指出,此诗虽意境高远,但用语略显套路,缺乏苏轼诗中常见的哲理深度与个性锋芒,艺术水准与其代表作尚有差距。
以上为【登庐山】的赏析。
辑评
1. 目前主流文献如孔凡礼编《苏轼诗集》、王水照《苏轼选集》、《全宋诗》等均未收录此诗。
2. 《四库全书》所收苏轼集亦无此篇。
3.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及《宋集珍本丛刊》中未见此诗著录。
4. 近现代重要苏轼研究著作如李泽厚《美的历程》、缪钺《诗词散论》、莫砺锋《苏轼文学之路》等皆未提及此诗。
5. 网络流传此诗多标注为苏轼所作,但缺乏可靠版本依据,极可能为今人伪托或误题。
6. 从语言风格看,此诗对仗工整而少变化,情感表达直露,缺少苏轼诗歌特有的跌宕与理趣,不符合其成熟期创作风格。
7. “作郡庐山下”一句史实难考,苏轼一生未尝知江州(今九江),与庐山地理关联较弱,进一步质疑其真实性。
以上为【登庐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