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六幅生绢画布上勾勒着四五座山峰,
暮色中的云霞楼阁若有若无,一片空濛。
去年今日,我正身在长干里,
遥望钟山的景致,与这画中竟是如此相同。
以上为【学士院燕侍郎画图】的翻译。
注释
学士院:宋代中央官署,掌管制诰诏令撰述之事。此指诗人当时任职之地。
燕侍郎:指画家燕肃,字穆之,曾任礼部侍郎。以善画山水寒林闻名。
生绡:未经过漂煮的生丝织品,古人多用以作画。
长干里:古城金陵(今南京)里巷名,地处秦淮河畔,为市民聚居之地。王安石早年曾在此居住。
钟山:即紫金山,位于金陵城东。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即隐居于此。
以上为【学士院燕侍郎画图】的注释。
评析
这是一首精巧的题画诗,但其所承载的情感远超出画面本身。诗歌通过将画中景(燕侍郎的画)、眼前景(学士院中观画)、心中景(对去年今日的回忆)三者巧妙地叠合在一起,营造出亦真亦幻、时空交织的独特意境。诗人不仅赞美了画作逼真的艺术魅力,更借此抒发了对昔日金陵生活的深切怀念,以及在京城为官的仕途感慨中,对旧地与旧时心境的向往。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层深,展现了王安石晚年诗风含蓄隽永的特点。
以上为【学士院燕侍郎画图】的评析。
赏析
本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高超的时空处理与深沉的情感寄托。
画境与实境的交融:首句以简练的笔触点出画作的载体与内容。第二句“暮云楼阁有无中”是全诗意境的关键,它既精准地捕捉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烟云朦胧的技法特点,又赋予了画面一种虚幻缥缈的诗意,为下文的联想奠定了基础。
记忆的闯入与时空的叠加:后两句是神来之笔。诗人并未继续描绘画作,而是让思绪瞬间穿越回“去年今日”的“长干里”。这一跳跃,使得静止的画面顿时与流动的记忆和真实的生命体验连接起来。“遥望钟山与此同”一句,巧妙地将画中之景(虚)、记忆中钟山之景(实)与眼前所观之画(实中之虚)三者合一。这种“同”,不仅是形似,更是神似,是画作触发的强烈情感共鸣。
含蓄深沉的情感内核:诗人为何对这幅画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因为画中的山水让他想起了决定归隐的钟山,让他忆起了在金陵的生活。此时身在汴京学士院的王安石,或许正经历着仕途的波折与心境的复杂变化。因此,这首诗表面是赞画与怀旧,深层却可能蕴含着对当下境遇的某种疏离感,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藏于“同”字背后,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以上为【学士院燕侍郎画图】的赏析。
辑评
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此诗谓画中山水,与真景无异,而乃有去年长干里、钟山之彷佛。公时在翰林,盖有怀于金陵旧居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后二句即‘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意,而语特含蓄温婉。……此诗虽短,而情韵不匮。”
当代学者傅明善《王安石绝句研究》:“此诗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功,在于将画境、实境与心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去年今日’的回忆,打通了时空界限,使小幅画作承载了广阔的人生感慨,体现了王安石晚年小诗‘深婉不迫’的艺术造诣。”
以上为【学士院燕侍郎画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