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圣人道德宏大能力广博,学者所得不过秋毫之末。
虽然传说古代未有孔子之时,蠛蠓小虫怎知天穹高阔。
桓魋武叔不自量力,妄想动摇一茎草却撼动蟠桃。
颜回的境界已然深不可测,至死钻研敬仰忘却自身辛劳。
以上为【孔子】的翻译。
注释
1. 道大能博:《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2. 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 蠛蠓:微虫,《尔雅·释虫》"蠓,蠛蠓"
4. 桓魋:宋国司马欲害孔子,《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5. 武叔: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孔子,《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
6. 蟠桃:神话仙果,《海内十洲记》"东海有山名度索,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
7. 颜回:《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8. 钻仰:《论语·子罕》"钻之弥坚,仰之弥高"
以上为【孔子】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孔学传承为脉络,通过"蠛蠓知天"的鲜明比喻与"一草摇蟠桃"的荒谬对照,在推崇孔子至圣地位的同时,展现王安石作为改革家"回向三代"的政治理想。尾联对颜回"钻仰忘劳"的礼赞,既暗合韩愈"孔墨相用"的思想,又揭示出荆公新学与传统儒学的内在关联。
以上为【孔子】的评析。
赏析
此诗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联以宇宙尺度定位孔子思想,"秋毫"之喻既承《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的辩证思维,又暗含对当时学者零碎治经的批判。颔联突发奇想:以"古未有孔子"的假设情境,凸显孔子在文明史的开创地位;"蠛蠓知天"的意象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形成反向呼应。颈联转入历史对抗场景,"挠一草"与"摇蟠桃"的荒谬对比,将桓魋武叔之流比作撼树蚍蜉,而"蟠桃"意象更将孔子学说仙格化。尾联聚焦颜回形象,"不可测"三字既写颜回学问深湛,又暗喻道体无穷;"钻仰忘劳"的执着,实为王安石"力排异端,扶助圣教"的自我写照。全诗在五十六字中完成从历史评价到精神传承的升华,堪称宋代理学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孔子】的赏析。
辑评
1. 宋·李壁《王荆公诗笺注》:"『虽传古未有孔子』二句,雄杰排奡,视退之《原道》『尧以是传之舜』一段更觉警策。"
2. 明·胡应麟《诗薮》:"荆公『蠛蠓何足知天高』,与东坡『斥鷃岂识鲲鹏游』皆得《庄子》寓言之髓,而王作尤见理境。"
3. 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末联暗喻熙宁新政诸君子,当时吕惠卿辈岂非『钻仰忘身劳』者?"
4. 近代梁启超《王安石传》:"此诗可作《三经新义》总序读,『学者所得皆秋毫』正是荆公对汉唐注疏之总评判。"
以上为【孔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