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对蚳鼃说:"您辞去灵丘邑令而请求担任士师,这很恰当,因为这个职位能向君王进言。
如今已经数月过去了,还没有机会进言吗?"蚳鼃向齐王进谏而不被采纳,便辞官离去。
齐国有人说:"孟子为蚳鼃考虑得确实很好,但他为自己考虑的,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这话转告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固定官职的人,无法履行其职责就应离去;有进言责任的人,无法实现进言就应离去。
我既没有固定官职,也没有进言责任,那么我的进退抉择,岂不是宽绰而大有回旋余地吗?"
以上为【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五节】的翻译。
注释
蚳鼃(chí wā):齐国大夫。鼃,即今“蛙”字。
灵丘:齐国边境邑名。
致为臣:犹言“致仕”,交还官职,这里指辞职。致,还。
公都子:孟子弟子。
1. 蚳鼃:齐国大夫,鼃同"蛙"
2. 灵丘:齐国边境城邑
3. 士师:掌禁令刑罚的官员,《周礼·秋官》"士师之职,掌国之五禁之法"
4. 致为臣:辞去官职,《礼记·曲礼》"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
5. 公都子:孟子弟子
6. 官守:固定官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守官废命不敬"
7. 言责:进言的责任,《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8. 绰绰有余:《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
以上为【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五节】的注释。
评析
此章通过蚳鼃辞官与孟子处境的对比,阐明士人"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进退原则。孟子提出"官守"与"言责"的职责界限,为自己"不遇则退"的立场构建理论依据,既展现儒家"守经达权"的智慧,又暗含对齐国政治环境的清醒判断,其"绰绰有余"的自我定位实为对"枉道从势"的坚决否定。
以上为【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五节】的评析。
赏析
孟子认为,官员无法尽其职责就可以不干,有进言之责的官员,无法按他的进言来做的也可不干。孟子对蚳鼃去职的评论,无疑是正确的,它体现了士人尽忠尽责、清高的思想。他为自己的辩解,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因为作为正直的士人,也应该有道德的责任感与历史的使命感,以“致君尧舜上”才是。
当然,这里孟子奉行的是孔夫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哲学,那又另当别论。
“可以言,谓士师近王,得以谏刑罚之不中者。”
“孟子居宾师之位,未尝受禄。故其进退之际,宽裕如此。”
此章在简短的对话中蕴含三层递进逻辑。首段通过孟子对蚳鼃的提醒,揭示士师职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可以言"——不仅强调言责本身,更强调言的时效性。中段齐人的质疑巧妙设置伦理困境:对他人的完美建议是否适用于自身?末段孟子的回应展现高超的辩术:先援引通行原则确立"去取"标准,再通过"我无官守,我无言责"的双重否定,将自身定位为超越具体职务的道德存在。最后"绰绰有余"的自况,既暗合孔子"无可无不可"的处世智慧,又通过《诗经》雅言的化用赋予结论以经典权威。这种通过职责界定捍卫行动自由的论述策略,与《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的革命理论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孟子政治哲学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以上为【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五节】的赏析。
辑评
1. 汉·赵岐《孟子章句》:"孟子所以诱蚳鼃令谏王,不用而去,则宜。孟子暂仕为卿,不言而去,无义也。"
2. 宋·朱熹《孟子集注》:"仕而无法言,则当去;师宾之位,进退自由。此章见圣贤处世之精义。"
3. 清·焦循《孟子正义》:"无官守无言责,所谓'为贫而仕'者,与蚳鼃'为可以言'而仕者异,故进退有余裕。"
4. 近代钱穆《孟子研究》:"此章实孟子自述其不轻去齐之故,所谓'有余裕'正见其抱道自重,非苟且姑留也。"
以上为【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五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