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高峻嶙峋的故城壁垒,荒凉空寂的戍边城楼。
治国在于仁德不在险阻,方知王道精神之崇高。
以上为【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的翻译。
注释
1. 奉和圣制:奉皇帝命令唱和诗作
2. 潼关:关中要塞,位于陕西潼关县
3. 嶙嶙:山石峻峭貌
4. 故城垒:旧时军事堡垒
5. 戍楼:边防城楼
6. 在德不在险: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7. 王道:儒家以德治国理念
8. 休:美好、崇高
9. 空:空寂无人
10. 方知:才明白
以上为【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潼关险隘为切入点,通过“嶙峋故垒”与“荒凉戍楼”的沧桑意象,颠覆传统关隘诗的雄浑基调,引出“在德不在险”的核心命题。全诗在二十字间完成从具体景观到抽象哲理的升华,以史家笔法阐释儒家治国理念,展现张九龄作为开元贤相的政治智慧。
以上为【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的评析。
赏析
张九龄此诗在应制题材中实现深刻的政论表达。首二句以工笔勾勒潼关形胜:“嶙嶙”叠词既摹写关山重叠之态,又暗含《诗经·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的雄浑气韵;“荒凉空戍楼”则通过“空”字的点睛之笔,将眼前实景升华为历史见证——这既是开元盛世边防巩固的现实写照,又暗藏对历代倚仗险要而德政不修的隐忧。后二句陡然转议论:“在德不在险”化用吴起谏魏武侯典故,却将《史记》的对话体转化为诗性判断,其句式节奏与《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同具格言力量;“方知王道休”的结语,既是对玄宗“圣制”的呼应,更是对《尚书》“王道平平”政治理想的诗意诠释。全诗通过地理险要与道德力量的对比,在初唐渐盛的雄健诗风中,注入儒家德治思想的深沉内核,与其《感遇》诗“草木有本心”形成精神呼应。
以上为【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的赏析。
辑评
1.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曲江公‘在德不在险’五字,真得《尚书》‘不迩声色’遗意,可作《贞观政要》续篇读。”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荒凉空戍楼’与王维‘长河落日圆’各写关塞,然九龄更多历史纵深,已开杜少陵‘国破山河在’先声。”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结句‘方知王道休’的‘休’字,既含赞美又带警戒,见出宰相诗人之双重身份。”
4. 近人闻一多《唐诗杂论》:“此诗将潼关物理高度转化为道德高度,与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的边塞书写形成互补。”
5.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诗中史论色彩反映开元年间‘以史为鉴’的思潮,与其《千秋金鉴录》的编撰意图相通。”
以上为【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