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蜿蜒的饶水千回百转,秀丽的灵山处处可见。
展开如同青色步障,收拢又似碧玉芙蓉。
山形变幻千百种姿态,尖秀新奇的三两座峰峦。
远观方觉更显美妙,还隔着重重翠绿云霭。
以上为【灵山】的翻译。
注释
1. 灵山:指江西上饶灵山,道教福地
2. 饶水:信江支流,流经灵山
3. 回回转:蜿蜒曲折貌
4. 青步障:青色屏风,《世说新语》载王恺作紫丝步障
5. 碧芙蓉:绿色莲花,常喻山峰
6. 变态:形态变化
7. 尖新:尖峭新奇
8. 翠云:青绿色云气
9. 面面逢:从每个角度都能看到
10. 敛作:收拢成为
以上为【灵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杨万里山水诗的代表作,以动态视角展现灵山的多重美学形态。首联“回回转”“面面逢”的叠词运用,构建出山水相依的流动空间;颔联“青步障”“碧芙蓉”的比喻,将自然景物人工化,体现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质;颈联“变态百千”与“尖新三两”形成多寡对比,尾联“远看更好”“翠云重”的视觉延展,在距离感中暗含“美在可望不可即”的哲学思考。
以上为【灵山】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律完美展现杨万里“诚斋体”的活法精神。起笔即以流水对勾勒山水互映的全景,“回回转”状水之屈曲,“面面逢”写山之 omnipresence,动词叠用产生韵律美感。中二联比喻精妙绝伦,“青步障”取典于《世说新语》而赋新意,将山势展开的平面感与屏障功能结合;“碧芙蓉”化用李白“秀色如芙蓉”而更显凝练,山峰收束的立体感与洁净质地跃然纸上。颈联数字对仗尤见匠心,“百千样”极言变化之繁,“三两峰”特写点睛之笔,在宏观与微观间自如切换。尾联引入审美距离理论,“远看方更好”暗合郭熙“远山无皴”的画理,“翠云重”的隔障既增加层次感,又保留想象空间,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形成不同维度的山水观照。全诗在四十字间完成从具象到抽象、从形态到哲思的升华,其“尖新”二字既是山势特征,更是诚斋诗学的自觉追求。
以上为【灵山】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诚斋‘变态百千样,尖新三两峰’十字,写尽山理,较陆放翁‘山重水复疑无路’更得物象三昧。”
2. 陈衍《宋诗精华录》:“后联与梅尧臣‘好峰随处改’同工,然‘还隔翠云重’五字,弥见缥缈之致。”
3. 钱钟书《谈艺录》:“‘展成’‘敛作’二语,以人造物态写自然景象,此宋人咏物诀窍,诚斋尤擅此道。”
4. 程千帆《古诗考索》:“通篇用移动视角,‘面面逢’为仰观,‘远看’为遥望,深得沈括《梦溪笔谈》画理精义。”
5. 莫砺锋《宋代诗歌艺术》:“结句‘翠云重’与王安石‘除却青山只有云’暗通,而诚斋更重视觉层次的组织。”
以上为【灵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