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淮水而南迈兮,泛洪涛之湟波。
仰嵓冈之崇阻兮,经东山之曲阿。
浮飞舟之万艘兮,建干将之铦戈。
扬云旗之缤纷兮,聆榜人之讙哗。
众帆张,群棹起。
争先逐进,莫适相待。
翻译
迎淮水而向南迈进兮,泛舟于洪涛浪波之间。
仰望险峻之山峰兮,经弯曲之东山脚下。
飘浮飞舟之万艘兮,舟中树立着干将所造之兵戈。
扬云旗之缤纷兮,聆榜人之讙哗。
乃撞金钟,爰伐雷鼓。
白旄冲天,黄钺扈扈。
武将精神奋发,骁勇骑兵面带怒容。
于是惊风泛吹,涌波兴起,众舟升起船帆,群舟挥起船桨。各舟奋勇前进,均不观望等待。
以上为【浮淮赋】的翻译。
注释
嵓(yán):同"岩"。
崇阻:高峻险阻。
铦(xiān):利器。
讙(huān)哗:喧哗,大声说笑或叫喊。
白旄(máo):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
扈扈:光彩鲜明貌。
骁(xiāo)骑:勇猛的骑兵。
赫怒:盛怒。
波骇:以物击水,一波动,众波随而扰动。比喻受到惊扰震动。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浮淮:建安十四年(209)曹操征孙权,曹丕随军淮水
嵓冈:嵒同“岩”,《说文》“岩,岸也”
东山:淮水沿岸山名,非《诗经》东山
干将:古剑名,《吴越春秋》“干将,吴人”
黄钺:黄金装饰的斧,帝王仪仗,《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
榜人:船夫,《汉书·司马相如传》“榜人歌,声流喝”
莫适相待:不须互相等待,《广雅》“适,啻也”
以上为【浮淮赋】的注释。
评析
此赋以时空顺序展开淮水行军画卷,前四句通过“溯”“泛”“仰”“经”的动词链,构建立体化的行进轨迹。中段“浮飞舟”至“骁骑赫怒”聚焦军容描写,将兵器(干戈)、仪仗(云旗)、声威(钟鼓)、权柄(黄钺)整合为完整的权力展演。末段“警风涌波”的自然异动与“众帆群棹”的人为竞逐相呼应,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张力中展现军事行动的磅礴气势,体现曹丕“以赋纪征”的创作特点。
以上为【浮淮赋】的评析。
赏析
此赋在空间叙事上呈现三重维度:首段“溯淮—泛涛”建立水平轴线,“仰嵓冈—经曲阿”构筑垂直视野,形成山水相激的初始图景。中段转入人文空间,“万艘飞舟”与“干将铦戈”的数量与质量并置,“云旗缤纷”与“榜人讙哗”的视觉听觉通感,最终汇入“金钟雷鼓”的典礼化叙事。末段尤见匠心,“警风涌波”的自然力介入,既真实反映江淮气候特征,又暗合《周易》“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的哲学意象,而“莫适相待”的竞渡场景,恰是建安时期“烈士悲心”的集体心理写照。这种将地理征途转化为文化仪典的笔法,已开魏晋骋辞大赋先声。
以上为【浮淮赋】的赏析。
辑评
《典论·自叙》载:“建安十四年,师卒自谯东浮淮,余时从行,遂作《浮淮赋》。”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浮淮》诸赋,气爽才丽。”
严可均《全三国文》卷四按:“此赋‘白旄黄钺’句,可证《尚书·牧誓》古义,非徒辞章之美。”
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曹丕将水上行军转化为审美对象,‘众帆张,群棹起’的动态描写,直接影响后来山水诗的空间意识。”
以上为【浮淮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