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滕王阁下水势初涨,听说登临又逢雨后新晴。
滕王怎知当年胜迹犹在,长江岂肯曲就园林池平?
山间亭廊雨歇珠帘高卷,檐角风铃如玉佩惊鸣。
满眼悲凉古今同一怅惘,人生辛苦究竟何所成?
以上为【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和此两篇】的翻译。
注释
秀野刘丈:指朱熹友人刘韫,号秀野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历代屡毁屡建
帝子:指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
山楹:山间建筑的立柱
檐铎:檐角风铃
玉佩鸣:形容风铃如佩玉相击之声
今古恨:历史兴亡的感慨
以上为【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和此两篇】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滕王阁兴废为观照点,通过“帝子不知”与“长江不趋”的时空对话,构建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的深刻对比。颈联以“雨罢帘卷”的视觉清新与“风惊铎鸣”的听觉震颤,形成感官通感。尾联突转“今古恨”的浩叹,将景物描写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哲学叩问,体现理学家特有的时空观照。
以上为【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和此两篇】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南宋淳熙年间(约1185年),朱熹时年五十余岁。诗中暗含三重时空维度:首联现实登临的“快晴”,颔联历史陈迹的“帝子”,颈联瞬间永恒的“风铎”,最终在尾联汇聚成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长江肯趁曲池平”既是写实之笔,更隐喻道体运行不随人意改易的理学思想。全诗在工整的七律体格中注入深沉宇宙意识,王勃滕王阁诗的青春豪情至此化为朱子的沧桑悟道,展现南宋理学诗“理趣与情景交融”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和此两篇】的赏析。
辑评
宋·叶适《水心文集》:“晦翁此诗,气象宏阔而意绪苍凉,得杜陵精髓。”
明·胡应麟《诗薮》:“朱晦庵《滕王阁》作,末二语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
清·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结句勘破世情,与‘问渠那得清如许’同一理趣。”
钱穆《朱子新学案》:“此诗见朱熹非徒理学家,末联‘人生辛苦’之叹,正是其体道深微处。”
以上为【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和此两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