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心中热爱名山胜景,便追随名山远行天涯。
前往罗浮山的麻姑台,此去或许不再回返。
在金陵江上邂逅你这位隐居蓬池的高士,便邀我到石上共进粗食。
徒然空谈难以为欢,勉强欢笑也因天色已晚而心生惋惜。
绿水流向雁门关方向,黄云遮蔽了龙山。
我俩如两只漂泊的鸟儿相对叹息,在吴越之间徘徊不定。
相谈投机,执手畅叙,留连忘返,夜已深沉。
我脱下身上的紫绮裘衣,暂且换酒来饮,就在这金陵城中买醉。
酒至酣处,边笑边歌,兴致高涨,欢乐之事纷至沓来。
水中倒映着月光,清辉洒落,可这美景又怎能消解我的愁绪?
明日清晨就要扬帆启程,离别的愁恨将弥漫在苍茫的水波之上。
以上为【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的翻译。
注释
1. 金陵:今江苏南京,六朝古都,唐代重要城市。
2. 蓬池隐者:指隐居于蓬莱或类似仙境之地的隐士,此处借指在金陵江畔隐居之人。“蓬池”象征仙居之地。
3. 罗浮:即罗浮山,位于广东博罗,道教名山,传说为葛洪炼丹处,亦为隐逸之所。
4. 麻姑台:传说中仙女麻姑修道之处,多见于道教典籍,象征神仙境界。
5. 就我石上饭:邀请我到石头上共进简餐,表现隐者生活清苦而高洁。
6. 紫绮裘:紫色丝织的皮衣,极为华贵,为贵族或富者所穿,此处表明诗人身份不凡。
7. 金陵酒:指南京当地美酒,唐代江南酿酒业发达,酒文化盛行。
8. 雁门:雁门关,位于今山西代县,北方边塞要地,此处泛指遥远的北方。
9. 龙山:在今安徽和县境内,临近长江,为金陵附近名山,或指南京周边某山。
10. 挂帆席:扬帆起航,“席”指船帆,古时帆多用席编制而成。
以上为【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李白游历金陵时所作,记述其与一位隐者邂逅、相知、共饮、话别的情景。全诗以“遇”字为主线,由相遇之喜写到离别之悲,情感真挚自然。诗人既表达了对山水之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流露出羁旅漂泊、人生无常的感伤。语言流畅奔放,意境开阔深远,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中见细腻、洒脱中含深情的艺术风格。诗中“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一句尤为传神,展现了诗人不拘小节、重情轻物的个性。结尾以景结情,将离愁寄托于浩渺江波,余韵悠长。
以上为【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的评析。
赏析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是一首典型的李白式抒情纪游诗,融合了山水、隐逸、饮酒、友情与离愁等多种主题。开篇“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直抒胸臆,展现诗人一生追求自由、寄情山水的生命姿态。紧接着提到“罗浮麻姑台”,将现实旅程与神仙幻想结合,体现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中“遇君蓬池隐,就我石上饭”二句,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一位高洁隐士与一位豪放诗人相遇于江湖之间,共享粗食,精神契合,超越物质。这种“空言不成欢,强笑惜日晚”的微妙情绪,揭示出知音难遇、良辰易逝的怅惘。
“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两句写景壮阔,以地理空间的辽远暗示心境的苍茫。雁门在北,龙山在南,水流云动,天地苍黄,烘托出漂泊无依的人生图景。“两客鸟”之喻尤为精妙,将诗人与隐者比作同飞异乡的孤鸟,彼此慰藉却又终将分离。
“执手”“留连夜”写出相见之欢;“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则凸显李白豪爽任侠之风——不惜以贵重衣物换取片刻欢愉,正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写照。然而“兴酣乐事多”之后,笔锋一转:“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极乐之中忽生忧思,美景反衬愁情,形成强烈张力。
结尾“明晨挂帆席,离恨满沧波”,回归送别主题。一个“满”字,将无形之愁化为有质之物,铺展于万顷江波之上,画面宏大而情感沉郁,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结构完整,从游山说起,经相遇、共饮、畅谈,至夜深、醉歌,终归于离别,层层递进,情景交融。语言自然奔放而不失工致,情感跌宕起伏而脉络清晰,堪称李白五言古风中的佳作。
以上为【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卷七十九引元人范德机语:“太白五言古,飘逸绝尘,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此诗写遇隐者之情,淡而弥永,非俗手所能及。”
2. 明·高棅《唐诗正声》评:“语虽率易,意实深厚。‘解我紫绮裘’二句,豪气逼人,而‘离恨满沧波’结得悠然不尽。”
3.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十七:“此诗作于天宝后期,白屡遭挫折,浪迹东南。诗中‘或未返’‘两客鸟’等语,皆寓身世之感,非徒纪游而已。”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前半写隐者之高,后半写离情之深。‘水影弄月色’一联,以乐景写哀,倍觉凄断。结句‘离恨满沧波’,与‘唯见长江天际流’同一神理。”
以上为【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