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在漫步佛寺园林赏景,四野晴光浸润天地澄明。
楼台朦胧如海市蜃气,草木散发天然芬芳。
偶遇超逸出尘的友人,共解朱衣享受清凉。
池水退去驱散暑热,松风拂来林下生寒。
纵观天地包罗万象,俯拾花草遍赏众芳。
我已抛却尘世烦恼,与君悟道意趣无穷。
心中杂念全然消逝,题诗禅房铭记此境。
以上为【安州般若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的翻译。
注释
安州:今湖北安陆,李白曾隐居于此。
般若:佛教语“智慧”,此指般若寺。
薛员外乂:员外郎薛乂,李白友人。
翛然:无拘无束貌。
金园:佛寺雅称。
青云士:品格高洁的隐士。
丹霞裳:红色官服,暗含暂时摆脱官场束缚。
有漏:佛教指烦恼(漏:烦恼)。
无方:无限自由之境。
以上为【安州般若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虽非李白最负盛名之作,却如同一扇窥见其思想复杂性的小窗,将盛唐文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禅境完美契合,值得细细品味。
诗歌通过记录夏日纳凉偶遇知交的片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净的向往、对禅理哲思的领悟,以及超脱尘累后心境明澈的喜悦,是李白早期融合佛道思想的典型作品。
此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左右,李白初居安陆,与当地文人官员交往密切。诗中般若寺或为安陆名刹,薛乂其人史料虽佚,但从“员外”衔可推为辞官或闲居的文士。这一时期李白诗风已显露出仙道与禅思交融的倾向。
以上为【安州般若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的评析。
赏析
时空意境的层递建构
由宏观“远近含晴光”到微观“草木皆天香”,再从视觉“海气”到嗅觉“天香”,立体铺陈佛寺清幽环境。
通过“水退热”“风生凉”的触觉转换,将纳凉体验写得灵动可感。
佛道思想的诗意融合
“吞讨破万象”体现道家包揽天地的气魄,“心垢都已灭”则化用佛教《心经》“心无挂碍”之境。
结尾“题禅房”将瞬时感悟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印记。
人物形象的象征性刻画
“青云士”与“丹霞裳”形成色彩与身份的对仗:青色象征自然,红色象征尘世,暗喻超脱与入世的调和。
语言风格的清逸特质
一反李白常见的雄奇浪漫,此诗以简淡空灵笔调展现禅意,用词精准(如“吞讨”“搴窥”)而意境超脱。
以上为【安州般若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的赏析。
辑评
明代朱谏《李诗选注》:
“此篇叙景幽澹,说理透脱,可见太白非徒纵酒豪迈,亦有栖心禅悦之时。”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
“‘吞讨破万象’五字,胸次浩荡,足见其涵摄天地之气。”
近代詹锳《李白诗文系年》:
“诗中‘有漏’‘无方’等佛语运用自然,反映李白安陆时期与佛教思想的密切接触。”
现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李白以道家逍遥之笔写佛家空寂之境,创造了一种盛唐特有的禅意美学。”
以上为【安州般若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