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张良尚未遇到风云际会之时,便已散尽家财,立志抗秦。
他在沧海君处寻得一位勇士,在博浪沙用铁椎狙击秦始皇。
虽未能成功刺杀秦始皇以报韩国之仇,但壮举震动天地。
他隐姓埋名,流亡至下邳,怎能说这不是智勇双全之举?
我今日来到圯桥之上,追怀古人,敬仰他英烈的风范。
只见碧绿的流水静静流淌,却再也见不到那位传授兵法的黄石公。
不禁叹息张良已远去,昔日的豪情早已消逝,徐泗一带徒留一片萧条。
以上为【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翻译。
注释
1. 下邳: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睢宁县北部,汉代属徐州。张良曾在此遇黄石公,得授《太公兵法》。
2. 圯桥:即“圮桥”,圯意为桥,相传张良在此桥上为黄石公拾履,得授兵书。
3. 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
4. 未虎啸:指张良尚未得势之时。“虎啸”比喻英雄崛起,风云际会。
5. 破产不为家:张良为报韩国被灭之仇,散尽家财招募刺客刺杀秦始皇。
6. 沧海得壮士:指张良在东海郡(一说为“沧海君”)找到力士,共同策划刺秦。
7. 椎秦博浪沙:公元前218年,张良派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以铁椎狙击秦始皇车驾。
8. 报韩虽不成:张良祖上五世相韩,韩被秦灭后,他立志复仇,但刺秦未果。
9. 黄石公:传说中授予张良兵法的神秘老人,后被视为道家高人。
10. 徐泗:指徐州与泗州一带,唐代行政区划,涵盖下邳地区,此处代指张良活动过的故地。
以上为【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注释。
评析
李白此诗借登临下邳圯桥之机,缅怀汉初名臣张良的英雄事迹,抒发对古代豪杰的景仰与今昔变迁的感慨。全诗以史入诗,将张良早年刺秦、隐居受书、辅汉建功的传奇经历浓缩于短短篇幅之中,既赞其“智勇”,又叹其“人去”,情感由崇敬转为苍凉。诗人并未铺陈史实,而是抓住“圯桥”这一象征性地点,将历史人物与当下情境交融,凸显了时空的隔阂与精神的追慕。语言简练而气势雄浑,体现了李白怀古诗特有的豪迈与深沉。
以上为【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李白典型的咏史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张良一生的关键片段,展现其从志士到谋臣的转变过程。首四句写张良早年“破产报韩”、“椎秦博浪”的壮烈之举,突出其忠义与胆识;“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一句,高度评价其行为的精神震撼力,虽败犹荣。接着转入张良隐匿下邳、遇黄石公的转折,肯定其“智勇”兼具的品格。后四句转为诗人自身的感怀,“我来圯桥上”将历史与现实连接,碧水长流而古人已逝,黄石公不见,唯有空桥流水,意境苍茫。结尾“萧条徐泗空”以地理之空旷映照心灵之寂寥,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时代英雄失落的普遍哀叹。全诗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既有史笔之凝重,又有诗情之飞扬,充分体现了李白“怀古而不泥古”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别裁》评:“太白怀古诸作,皆有浩气贯注,此诗尤见英风飒爽。”
2. 《李太白诗集笺注》引王琦语:“此诗因过圯桥而兴感,追述子房始事,至‘岂曰非智勇’,皆叙其生平大节;后乃自抒慨叹,得咏史诗体要。”
3. 《昭昧詹言》评:“起手突兀,中幅叙议结合,收处悠然不尽,怀古诗当以此为法。”
4. 《唐宋诗醇》评:“写子房初起时事,慷慨激烈;及登桥怀古,又觉寂寞千秋,感慨系之矣。”
5. 《历代诗话》引赵翼语:“李太白诗每于怀古中见己志,此篇‘怀古钦英风’,实亦自负其豪杰之气也。”
以上为【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