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
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
素色愁明湖,秋渚晦寒姿。
畴昔紫芳意,已过黄发期。
翻译
桂水通向五岭之南,衡山遥望九嶷山巅。
故乡远在安西渺不可见,漂泊流浪,又将去往何方?
明湖之上素净的月色令人愁思,秋日洲渚隐没于寒意之中。
昔日芬芳高洁的情志,早已越过垂暮之年。
君王纵然放任疏旷,也借云壑让巢父、伯夷隐居。
你此去罗浮山中,我则返回峨眉山间歇息。
中间相隔万里道路,唯凭霞光与明月遥寄相思。
若要寻访如楚狂接舆那样的隐士,琼树之上自有芬芳的枝条。
以上为【江西送友人之罗浮】的翻译。
注释
1. 江西:唐代“江西”指长江以南的江南西道,非今日江西省全境,此处泛指南方地区。
2. 罗浮:即罗浮山,在今广东博罗县境内,道教十大洞天之一,为古代著名隐居修道胜地。
3. 桂水:发源于广西兴安,流经桂林,汇入漓江,再入珠江水系,此处代指南国山水。
4. 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为中原通往岭南的天然屏障。
5. 衡山:五岳之一的南岳,在今湖南衡阳,诗中借其方位指向南方。
6. 九疑: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相传为舜帝葬地,亦为道教圣地。
7. 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辖地,约在今新疆一带,此处代指极西遥远之乡,或暗喻诗人早年游历之地。
8. 素色愁明湖:素色指月光或水色,明湖可能指洞庭湖或泛指南方湖泊,月色映湖令人起愁。
9. 秋渚晦寒姿:秋日水中小洲隐没于寒雾之中,景象萧瑟,象征心境凄凉。
10. 黄发期:黄发为老人之征,指晚年,语出《诗经·鲁颂》“黄发儿齿”,此处谓青春理想已逝。
以上为【江西送友人之罗浮】的注释。
评析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是李白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前往罗浮山修道或隐居时的复杂情感。全诗融写景、抒情、用典于一体,既流露出对友人远行的惜别之情,又寄托了自身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迟暮的感慨。诗歌意境开阔,语言清丽而含蓄,体现了李白晚期诗风由豪放转向沉郁的特点。诗中多处化用《楚辞》与先秦隐逸典故,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与精神追求。
以上为【江西送友人之罗浮】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即以地理意象铺展空间格局:“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通过桂水、五岭、衡山、九疑等南方山水勾勒出友人南行之路,营造出苍茫辽远的意境。接着转入抒情,“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既写友人远离故土,也暗含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第三联“素色愁明湖,秋渚晦寒姿”以景寓情,月色清冷、秋洲幽晦,烘托出离别的哀愁与岁月流逝的悲凉。
“畴昔紫芳意,已过黄发期”两句尤为沉痛,昔日怀抱高洁志向(紫芳意,或源自《楚辞》香草美人传统),如今却已步入暮年,理想成空。这种对生命迟暮的感叹,是李白晚年诗作中的常见主题。随后笔锋转至现实安排:“君王纵疏散,云壑借巢夷”,虽帝王放任,但隐士仍可借深山幽谷栖身,体现对自由人格的肯定。
“尔去之罗浮,我还憩峨眉”点明分别去向:友人赴罗浮修道,自己则归峨眉隐居,二人虽分飞异地,却同属林泉之志。“中阔道万里,霞月遥相思”以空间之远反衬情谊之深,借助“霞月”这一纯净意象传递精神共鸣,极具浪漫色彩。结尾“如寻楚狂子,琼树有芳枝”借用楚狂接舆典故,赞美友人如高士般超脱尘俗,而罗浮山正如仙界琼树,自有芳枝可依,寓意深远,余韵悠长。
全诗结构严谨,由地理而人生,由现实而理想,层层递进,融合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了李白晚年对仕途失望后转向隐逸的精神归宿。
以上为【江西送友人之罗浮】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171收录此诗,题作《江西送友人之罗浮》,未附评语。
2.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此诗格调清迥,近齐梁风格,盖白晚岁所作。‘霞月遥相思’句,情致缠绵,不似少年豪纵语。”
3. 近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认为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前后,时李白居当涂,年逾花甲,诗中“黄发期”“流浪将何之”皆可见老境悲怀。
4. 郁贤皓《李白选集》评曰:“此诗写送别而不落俗套,以山水起兴,以隐逸收束,寄托遥深。‘尔去之罗浮,我还憩峨眉’二句,见出处一致之志,情谊笃厚。”
5. 周勋初《李白评传》指出:“诗中大量使用南方地理名物与隐逸典故,反映李白对道教圣地的向往,亦可见其晚年思想日趋内敛。”
以上为【江西送友人之罗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