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有日月朝暮高悬苍穹,有鬼神执掌生死权柄。
天地啊!本应分辨清浊善恶,怎竟混淆了盗跖与颜渊?
行善的贫穷短命,作恶的反享富贵长寿!
天地啊!这般欺软怕硬,原来也只是趋炎附势之徒。
地啊!你不分好歹凭什么为地?
天啊!你错判贤愚枉自为天!
哎,只落得我双泪涟涟。
以上为【窦娥冤 · 滚绣球】的翻译。
注释
盗跖颜渊:盗跖(传说中凶残盗首)与颜渊(孔子贤徒),喻恶人与善人
糊突:同“糊涂”,混淆
可怎生:元曲口语,如何竟然
错勘:错误判定
顺水推船:喻趋炎附势,迎合强权
两泪涟涟:化用《诗经·氓》“泣涕涟涟”,强化悲剧性
以上为【窦娥冤 · 滚绣球】的注释。
评析
读《窦娥冤·滚绣球》,耳畔响一曲回肠荡气的悲歌,心中烙一个敢于反抗的形象。
读《窦娥冤·滚绣球》,更读关汉卿,窦娥唱出的悲苦辛酸,更是汉卿心底的柔肠婉转。
读《窦娥冤·滚绣球》,一读窦娥冲天之冤。她三岁亡母失母爱,七岁抵债做媳妇,成婚两年又亡夫。后又有张驴儿父子招亲的煎迫,公公死后的含冤认罪,被定成死罪。将赴刑场处斩时刻,她所受苦难,所遭痛楚,一定了然于胸;悲愤情怀,不平念头,肯定块积在心,有激愤之词,自在情理之中:她呈冤屈,说无辜,直接控诉没有正义的天和地。关汉卿抓住主人公激愤难平的这个契机,大做文章,借窦娥唱出《端正好》、《滚绣球》等曲词,确实让人心生感叹。
读《窦娥冤·滚绣球》,二悟窦娥道怨之妙。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是说现实有其固有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秩序之中。下面“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是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何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铿锵直指现实的不公: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与应有的公理形成鲜明对比。“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句指责,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接下来,悲愤之极的窦娥,便直接指责和痛斥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权的“天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末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致极后的转折,是悲愤到底的叹息。在句式上,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曲《窦娥冤·滚绣球》,巧妙道出窦娥深深怨,可以让人感叹千年。
读《窦娥冤·滚绣球》,三窥汉卿胸中之悲。窦娥一曲《滚绣球》,把所受冤屈之由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把控诉矛头直指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端倪,这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的载体。《析津志·名宦传》中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而他却饱受不公平社会的磨砺,怎么会不于心底郁积悲愤?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一张嘴,唱自己无限悲,传百姓长久愿,自然会传盛不衰 。
关汉卿通过窦娥之口完成对传统天命观的解构:
儒家天命观的颠覆:打破“天道福善祸淫”(《尚书》)传统观念,揭示元朝社会价值倒错
女性呐喊的历史意义:13世纪底层女性对天地权威的控诉,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先锋性
戏剧张力的极致化:用“日月鬼神”等崇高意象与“泪涟涟”的渺小形象对比,创造巨大情感张力
以上为【窦娥冤 · 滚绣球】的评析。
赏析
此唱段展现了中国戏剧史上最激烈的天人对话:
三重质问结构:先质疑天地职能(“清浊分辨”),再揭露社会不公(“怕硬欺软”),最终否定天地合法性(“枉做天”),层层递进如惊涛拍岸
口语化修辞力量:使用“可怎生”“做得个”等元代口语,使质问更具现场冲击力
宇宙级悲剧意识:将个人冤屈上升为对宇宙秩序的否定,较西方《李尔王》暴风雨场景早三百余年
以上为【窦娥冤 · 滚绣球】的赏析。
辑评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二句,实乃千百年来冤魂集体之呐喊。”
田汉《关汉卿》:“这不是哀婉的哭泣,是刺向黑暗社会的匕首!连天地鬼神都成了被告。”
海外学者奚如谷(Stephen H. West):“窦娥的控诉解构了传统的‘天人感应’说,展现了中国文学中罕见的形而上学反抗。”
《滚绣球》唱段之所以穿越七百年仍具震撼力,在于它超越了个人冤屈的诉说,升华为对人类终极正义的叩问。关汉卿让一个弱女子在刑场上与天地神明对质,这种将戏剧冲突推向宇宙维度的创作手法,比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生存诘问更早触及存在主义命题。其中“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呐喊,不仅是元代社会的批判,更成为所有时代弱势群体反抗不公的精神图腾。
以上为【窦娥冤 · 滚绣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