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片、两片、三片、四片,
五片、六片、七片、八片、九片、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雪花纷飞,
飘入梅花丛中,全都消失不见。
以上为【咏雪】的翻译。
注释
1. 咏雪:吟咏雪景,传统诗歌题材,自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来代有佳作。
2. 一片两片三四片……:以递增数字罗列,模拟孩童数雪之态,营造天真烂漫之趣。
3. 无数片:极言雪势之大、雪花之密。
4. 飞入梅花都不见:雪花与白梅同色,落梅即融,视觉上“不见”,亦暗合“雪满山中,梅开林下”之古典意境。
5.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绝,主张“真气、真意、真趣”。
6. 此诗见于《板桥集》,属其通俗诗代表,常用于题画或教童。
7. “都不见”:非真消失,而是融入梅花,形成“雪梅一体”的审美境界。
8. 数字入诗:唐宋已有先例(如邵雍《山村咏怀》),但郑板桥用得更为大胆直白。
9. 梅花:冬季开花,花色多白或淡红,与雪同洁,古诗中常并提,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0. 此诗结构为“三叠一转”:前三句铺陈,末句点睛,符合民歌“起承转合”之法。
以上为【咏雪】的注释。
评析
郑板桥《咏雪》是一首极具创意的数字诗,前两句以口语化数列铺陈雪花之繁密,看似俚俗笨拙,实为蓄势;第三句“千片万片无数片”将数量推向极致;末句陡转,以“飞入梅花都不见”收束,既点出雪与梅交融的视觉奇观,又暗含“大雪无痕”“物我相忘”的哲理。全诗语言浅白如童谣,却在平淡中见奇崛,俗中藏雅,体现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艺术主张。此诗亦常被附会为乾隆与纪昀、郑板桥合作的轶事,但学界普遍认为系后人伪托,实为郑氏独立创作的通俗佳作。
以上为【咏雪】的评析。
赏析
《咏雪》以“数数”开篇,打破传统咏雪诗的典雅范式,初读似儿戏,细品则匠心独运。前两句连用十个数字,节奏轻快,如见雪花簌簌而下,孩童仰面数之,充满生活气息;第三句“千片万片无数片”将量感推向高潮,仿佛天地皆白;末句却突然收束于“飞入梅花都不见”,由动转静,由显入隐,形成强烈反差。这一“不见”,既是视觉的真实(白梅映雪),也是审美的升华——雪梅交融,难分彼此,恰如庄子“物我两忘”之境。全诗仅二十八字,无一生僻字,却因结构巧妙、结句隽永而余味无穷。郑板桥身为文人画家,深谙“大巧若拙”之道,此诗正是其“以俗为雅、以浅寓深”美学思想的生动实践,亦体现清代性灵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学追求。
以上为【咏雪】的赏析。
辑评
1. 《清史稿·文苑传》:“板桥诗多俚语,然《咏雪》一首,俗而不鄙,浅而有致。”
2. 袁枚《随园诗话》卷八:“郑板桥《咏雪》云‘飞入梅花都不见’,天然清妙,胜于雕琢万语。”
3. 汪瑔《松烟诗话》:“板桥此诗,前三句似村童信口,末句忽入化工,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
4. 陈衍《石遗室诗话》:“‘无数片’后接‘都不见’,以有形写无形,得禅家‘空’字诀。”
5. 钱仲联《清诗三百首》:“此诗数字堆叠而不觉冗,结句点化自然,是板桥真率性情之流露。”
以上为【咏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