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华丽的游船驶离岸边,仿佛瞬间离开了喧嚣的尘世。船上的人仿佛从天而降,将无限的春意载到了湖上。
在烟波浩渺的湖水之间,只觉天地分外辽阔。四周的云雾山峦,毫无遮挡,尽收眼底。
湖光山影摇动着城郭和楼台的倒影。杯中斟满的美酒,泛着金波,潋滟生光;吟诵的诗句直上云霄,使得青天也为之动容变色;人们的欢声笑语,惊起了成群的白鸟,它们羽毛皑皑,振翅高飞。
以上为【普天乐 · 中吕 · 大明湖泛舟】的翻译。
注释
普天乐:曲牌名。
中吕:宫调名。
大明湖:位于山东济南的著名湖泊。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红尘:指纷繁喧嚣的俗世。
人从天上:形容从城中来到湖上,有从天而降、飘然若仙之感。
乾坤:天地。
遮碍:遮挡,阻碍。
金波:指美酒在阳光下闪烁的光辉。
滟滟:水波闪动的样子,此处形容酒光。
青霄:蓝天,天空。
惨惨:此处形容天色因诗意感动而变得幽深。一说通“黲黲”,指昏暗,形容诗意之重使天色都显得沉郁,是一种夸张手法。
白鸟:白羽的鸟,如白鹭、鸥鸟等。
皑皑:洁白的样子。
以上为【普天乐 · 中吕 · 大明湖泛舟】的注释。
评析
大明湖上,画船泛游,只觉离开了世俗红尘。水阔天空,云山无碍,倒影玲珑,的确是泛舟湖上的景象。同时通过抒发由景物所引起的感情,特别是通过喝酒和吟诗的夸张描写,一个潇洒出尘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曲是张养浩歌咏家乡济南名胜大明湖的散曲小令。全曲气势开阔,想象奇崛,充分展现了作者脱离官场后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和散曲奔放洒脱的艺术特色。
起笔超凡,意境宏阔:开篇“画船开,红尘外”即点明主题,并完成从凡尘到仙境的瞬间转换。“人从天上,载得春来”两句,构思尤为奇特,将游人置于天人之际,赋予其携春使者的浪漫身份,一下子提升了整首曲子的格调。
视角多变,动静相生:作者善于变换视角。先是从船中平视或仰视“四面云山”,感受“乾坤大”;继而俯看水中“影摇动城郭楼台”的倒影。在动静结合上,“影摇动”是微动,“人惊的白鸟皑皑”则是骤动,而“杯斟的金波滟滟”与“诗吟的青霄惨惨”则是将饮酒、吟诗这些人文活动与自然景象(金波、青霄)相融合,赋予其动态的视觉冲击力。
鼎足对仗,力透纸背:结尾“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皑皑”三句,构成鼎足对,工整而富有气势。分别从酒、诗、人三个角度,将泛舟的豪兴、吟咏的雅致与自然的生机融为一体,色彩鲜明(金、青、白),声势俱出,将游览的欢乐情绪推向高潮。
以上为【普天乐 · 中吕 · 大明湖泛舟】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写景抒怀的佳作,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 张养浩并未停留在对湖光山色的客观描摹上,而是倾注了强烈的主观情感与想象。“人从天上,载得春来”一句,将普通的游湖一下子提升到神话般的境界。而诗能令“青霄惨惨”,人能惊“白鸟皑皑”,都是以我观物、万物著我之色彩的典型体现,充满了夸张的、浪漫的激情。
其次,是语言的高度凝练与表现力。 散曲的语言比诗词更为通俗和泼辣。此曲中“开”、“来”、“大”等字眼,干脆利落,气势十足。“影摇动城郭楼台”一句,仅用七字便写尽了湖中倒影的灵动与整个济南城的壮阔,笔力雄健。结尾的鼎足对,更是将酒、诗、人与景、物、声、色熔于一炉,营造出目不暇接、酣畅淋漓的审美效果。
最后,是寄情于景的旷达情怀。 张养浩曾辞官归隐,这首曲中“红尘外”的定位、“乾坤大”的感受,正是他摆脱官场束缚后自由心境的写照。整首曲子洋溢着一种解放的、欢愉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息,展现了一位士大夫在山水中找到精神归宿的豁达与自适。
以上为【普天乐 · 中吕 · 大明湖泛舟】的赏析。
辑评
关于张养浩的散曲,后世评家多推崇其境界与气魄。
明代文论家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张养浩之曲:“张云庄(张养浩)之词,如玉树临风。” 此评形象地概括了张养浩散曲格调高雅、自然潇洒的总体风格,此曲中超然出尘的意境正合此喻。
现代学者 王星琦在《元曲鉴赏辞典》中评点此曲:“‘人从天上,载得春来’,是俊语,亦是快语,旷达中显出豪放。结尾三句,鼎足而对,工稳中见流动,将酒兴、诗情与游趣一并托出,可谓曲中之‘丹青妙手’。” 此评精准地指出了此曲在语言和意境上的核心特色。
以上为【普天乐 · 中吕 · 大明湖泛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