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想要收割新麦来接续去年的存粮,多亏有孙辈们来帮衬我这老人。
连续三夜的阴雨损坏了打谷场,所幸一日放晴,左邻右舍都欢欣鼓舞地忙碌起来。
急忙烙好大饼给他们充饥解乏,多换些村酒来慰劳他们的辛苦。
封闭粮仓归来,收麦的事才算真正忙完,我赋写此诗,是爱惜你(们)这充足的干劲和精神。
以上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翻译。
注释
文氏外孙:指苏辙的外孙,姓文。
继陈谷:接续上去年的存粮。意指新粮接旧粮,保证生活。
赖有:幸亏有。
阴霪:连绵不断的阴雨。
败场圃:损坏了打谷场。场圃,指农家收打、晾晒谷物的场地。
一竿晴日:指太阳升起有一竹竿高,形容清晨天气晴朗。
舞比邻:指邻居们欢欣鼓舞。
急炊:赶紧生火做饭。
偿饥乏:补偿饥饿和疲乏。
博:换取,买。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闭廪:关闭粮仓。指将收获的麦子收入仓中。
怜汝:爱惜你(们)。此处“怜”为爱怜、赞赏之意。
以上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辙晚年闲居颍川时所作,以白描手法记录了外孙入村帮自己收麦的日常生活片段,语言朴实而情感真挚。全诗紧扣“收麦”一事,展现了农事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同时洋溢着温馨的亲情。首联直言收麦之目的与对诸孙的依赖,一个“赖”字道出欣慰之情。颔联以“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的鲜明对比,写出了农人靠天吃饭的无奈与久雨初晴的狂喜,“舞”字生动传神。颈联细节描写极具生活气息,“急炊大饼”见出长辈的慈爱,“多博村酤”则显其慷慨与对劳作的尊重。尾联“闭廪”点明劳作圆满结束,而“赋诗怜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外孙勤劳精神的赞赏与怜爱,使这首农事诗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
以上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对平凡生活的诗意捕捉与朴实深情的自然流露。
叙事简洁,脉络清晰:诗歌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娓娓道来:从收麦的缘由,到天气的波折,再到劳作后的犒赏,最后以事毕赋诗作结。短短八句,将一个完整的农事活动及其间的人情世故交代得清清楚楚,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叙事概括能力。
细节真实,情感丰沛:诗中选取的细节,如“败场圃”、“舞比邻”、“急炊大饼”、“多博村酤”,都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最真实的场景。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将农人的忧喜、长辈的慈爱、邻里的互动刻画得细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语言本色,境界高远:全诗语言浅白如话,不事雕琢,却韵味悠长。尤其是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是如释重负的踏实感,“赋诗怜汝足精神”则是精神层面的赞许与传承。一位卸任高官,在平凡的农耕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充实与慰藉,并在儿孙的勤劳中看到了希望,这种将日常生活升华为诗意栖居的境界,正是此诗打动人心之处。
以上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赏析。
辑评
清·纪昀《栾城集》提要:“苏辙之诗,气象深稳,不务奇险,而澹泊有味。此类田园之作,尤见其性情之真。”
清·吴之振《宋诗钞·栾城集钞》:“颍滨(苏辙号颍滨遗老)晚年诸作,冲和雅淡,有陶渊明、白乐天之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篇,写田家情景,曲尽其致,而爱犊之情,溢于言表。”
现代·钱锺书《宋诗选注》:“苏辙的诗歌比不上苏轼的豪放和丰富,但风格深沉内敛,语言质朴。这首《收麦》诗,写得很亲切,很实在,把老农的心理和诗人的情感结合得很好,在宋人田园诗里是别具一格的。”
以上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