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翻译
“孔子所说的‘性相近’就是孟子所说的‘性善’,性不只是专门指气质而言的。若从气质上说,像刚与柔相对,岂能相近,只有性善是相同的。人刚出生时,在性善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但气质刚的,修习于善则成为了刚强的善,修习于恶则成为了刚强的恶;温柔的,修习于善则成为了温柔的善,修习于恶则成为了温柔的恶,差距便日渐远了。”
先生说孔子讲的“性相近”,就是孟子说的“性善”,不能专门从气质之性上来理解。
如果单从气质上说,比如刚强与柔弱是相对立的,怎么能说是相近呢?
只有从本性善良这一点上来说,才是相同的。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是善的,原本是相同的。但是,气质刚强的人,学习于善就会成为刚善,学习于恶就会成为刚恶;气质柔弱的人,学习于善就会成为柔善,学习于恶就会成为柔恶。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善恶)就一天天地相去甚远了。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九】的翻译。
注释
夫子:指孔子。
性相近:语出《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说‘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这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石。
气质: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心理素质,如刚柔、缓急、清浊等。它被认为是造成个体差异的物质基础。
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北宋周敦颐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气质与善恶结合后产生的复杂性格表现。例如,“刚善”为义直、刚毅;“刚恶”为强梁、粗暴;“柔善”为慈祥、温顺;“柔恶”为懦弱、邪佞。
习:习染,指后天的环境、教育、实践等影响。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九】的注释。
评析
主题:此段旨在调和孔孟的人性论,并明确提出王阳明自己的人性观点:即人的先天本性是纯善的(孟子性善论),而后天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源于“气质”和“习”(后天习染)。
手法:
辩证分析:清晰地区分了“本性”与“气质”两个层面,避免了将两者混为一谈的误区。
逻辑论证:通过反证法(若在气质上说,刚柔如何相近?)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惟性善则同),逻辑严密。
概念厘清:对“习”的作用进行了精微分析,解释了善恶分化的具体过程。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九】的评析。
赏析
这段语录篇幅虽短,但清晰地展现了王阳明心学在人性论上的核心立场,是其“致良知”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
回归本原之善:王阳明首先将孔子的“性相近”与孟子的“性善”划上等号。他敏锐地指出,如果从“气质”层面看,人与人生来就千差万别(有刚有柔),谈不上“相近”。所谓的“相近”,只能指向那个超越个体气质差异的、人人相同的、先验的道德本体——即至善的“本性”或“良知”。这就为所有人的道德完善提供了共同的可能性与根基。
正视气质之异:王阳明并不否认“气质”的存在与影响。他借用“刚柔”这对典型的气质特征,承认了人的先天禀赋各有不同。这种客观的态度,使得他的理论不至于流于空疏,能够解释现实世界中人的多样性。
强调“习”的关键作用:这是王阳明论述中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部分。他明确指出,气质本身并非定论,它只是一个起点和材料。一个人最终成为“刚善”之人还是“刚恶”之人,关键在于后天的“习”。这个“习”字,包含了人的主观选择、道德实践(事上磨练)和环境熏陶。这就将人格塑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个人,强调通过“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功夫,任何人无论其气质如何,都可以变化气质,复归本性的至善。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九】的赏析。
辑评
(明)刘宗周《阳明传信录》:
“先生(王阳明)解‘性相近’,直接孟子之旨,最为痛快。指出‘习’字,则气质之性在其中,而工夫亦在其中矣。此是先生道脉所寄。”
(评点:刘宗周作为明末大儒,认为王阳明对“性相近”的阐释直承孟子,非常精辟,并指出“习”的概念统合了气质与修养功夫,是阳明学说的关键。)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先生谓‘性善’同于‘相近’,此是先生独见。盖天命之性,一而已矣。气质虽殊,其初禀于天者,未始不同,所谓‘相近’也。及乎习于善、习于恶,而相远矣。是故工夫只在‘克己’与‘慎习’。”
(评点:黄宗羲认为这是王阳明的独特见解,并进一步阐发,指出人的天命之性是同一的(故相近),而修养的功夫就在于克制私欲和谨慎习染。)
现代学者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王阳明通过对‘性相近’的创造性诠释,将先验的性善论与经验的修养论结合了起来。‘习’的引入,使得他的学说既肯定了成圣的普遍内在根据,又重视后天的道德努力,避免了由于强调本心自足而可能带来的‘任心而行’的流弊。”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