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妇女环形的髮式,斜遮蔽在如云的耳垂下。长耳垂着轻柔的帷帐,那是斜梳深色髮髻的美女绿髮。残春季节,人一睡就昏昏沉沉,昏睡的人多半时在暮春。
细小的梨花如雪花纷纷坠落,那春雪飞得如细小的梨花。我微皱着眉头思念那个人,人们中有哪个在思念微皱眉头的我。
版本二:
乌黑的发髻斜倚在轻薄的帷幔旁,如云的鬓发低垂至耳际;耳畔垂落的秀发与轻纱帷幔相映,衬出女子发髻的青翠秀美。春日迟迟,她慵懒入睡,昏昏沉沉;这昏沉的睡意,正因晚春时节而起。细碎的梨花如雪般飘落,片片坠下;那飘坠的雪花,正是细腻的梨花。她微微蹙眉,浅浅思念着何人?又是何人在思念这轻颦的她?
以上为【菩萨蛮 · 四时闺怨回文,效刘十五贡父体】的翻译。
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正音谱》注「正宫」。唐苏德祥《杜阳杂编·卷下》:「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有二龙,鳞鬣(liè)爪角悉备。明霞锦,云鍊水香麻以为之也,光耀芬馥着人,五色相间,而美丽于中国之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北宋·孙孟文《北梦琐言·卷四·温李齐名》:「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缙绅簿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庭云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名有『白头翁』,温以『苍耳子』为对,他皆此类也。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其新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堂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五·〈菩萨蛮〉》云:「《菩萨蛮》,《南部新书》及《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遂制此曲。当时倡优李可及作菩萨蛮队舞,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大中乃宣宗纪号也。《北梦琐言》云:『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温飞卿新撰密进之,戒以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词十四首,载《花间集》,今曲是也。李可及所制盖止此,则其舞队,不过如近世传踏之类耳。」按温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李后主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韩涧泉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hōng)日》。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之情感,历来名作极多。
「四时闺怨回文,效刘十五贡父体」:元延祐本作「回文四时闲怨」。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题作「回文春闺怨」。曹树铭校编《东坡词·卷三》云:「按《全宋词》并无刘贡父词,傅注所谓『效刘十五贡父体』并无显證,殆不可信。」又说:「《回文词》之意境,俱与东坡词不类。且逐句回文,仅属文字游戏,索然无味。」「东坡根本无此闲情。」遂视此四篇为赝作,「移列可疑词」。刘尚荣按:「《东坡续集·卷五·与李公择书十七首(其十三)》云:『效刘十五体,作回文《菩萨蛮》四首寄去,为一笑。不知公曾见刘十五词否?刘造此样见寄,今失之矣。』又《与刘贡父书七首(其三)》云:『示及《回文》小阕,律度精致,不失雍容。欲和,殆不可及,已授歌者矣。』由此可知刘十五贡父确有《回文词》,东坡对其评价不低,且效其体作回文《菩萨蛮》四首也。曹氏未详考,其辨伪实乃武断,不可信也。」
回文:诗词之一体,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相传起于前秦 窦滔妻苏蕙《璇玑图》。
1.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四时闺怨回文:指以四季为背景描写闺中愁怨,并采用回文形式的组词。此处仅存其一,或为“春”时之作。
3. 效刘十五贡父体:模仿刘攽(字贡父,排行十五)所作回文词的风格。刘攽为北宋学者、诗人,与苏轼交好,善作巧体诗词。
4. 翠鬟:青黑色的发髻,代指年轻女子。
5. 斜幔:斜垂的帷幔,暗示室内陈设随意,亦烘托慵懒氛围。
6. 云垂耳:形容鬓发如云,垂于耳畔。
7. 春晚睡昏昏:晚春时节,白昼渐长,女子困倦欲睡。
8. 细花梨雪:细小的梨花洁白如雪。
9. 坠雪梨花细:倒读之句,意同上,强调花落之轻盈细腻。
10. 颦浅念谁人:微微皱眉,心中思念着谁?颦,皱眉,常表忧愁或思念。
以上为【菩萨蛮 · 四时闺怨回文,效刘十五贡父体】的注释。
评析
《菩萨蛮·四时闺怨回文,效刘十五贡父体》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十月。上片,写暮春昏睡的少妇的姿色,下片,写暮春小雪时节,闺中少妇的愁思。全词,以指代的手法,回文的形式,表达了闺中少妇的愁思之情。
此词为苏轼模仿刘贡父所作回文体《菩萨蛮》之一,以“回文”技法著称,即正读、倒读皆成文理通顺之句。全词描绘一位闺中女子在晚春时节的孤寂情态,通过景物与情思的交融,表现其幽怨缠绵的心绪。语言清丽婉约,意境空灵含蓄,体现了宋代士人对女性心理的细腻体察与文学技巧的高度驾驭。虽为游戏笔墨,却兼具艺术性与情感深度,展现了苏轼词风中少为人知的婉约一面。
以上为【菩萨蛮 · 四时闺怨回文,效刘十五贡父体】的评析。
赏析
本词结构精巧,通篇可回读,形成音韵与意义的双重循环,极具文字游戏之趣,然又不流于肤浅。上片写人,以“翠鬟”“云幔”勾勒女子形象,叠字与倒装增强画面感,“春晚睡昏昏”一句既点明时节,又传达出倦怠慵懒的情绪状态,倒读则强化了春日绵长、睡意难消的意境。下片转写景,“细花梨雪坠”将视觉与触觉结合,以“雪”喻“花”,突出其洁白、轻柔,而“坠”字暗含时光流逝、春光将尽之感。结尾由景入情,“颦浅念谁人”悄然转入内心世界,倒读后“人谁念浅颦”更添一层反问意味,仿佛无人知其心事,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全词无激烈言辞,却通过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层层渲染出闺怨的幽微与绵长,堪称回文词中的佳作。
以上为【菩萨蛮 · 四时闺怨回文,效刘十五贡父体】的赏析。
辑评
1.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东坡尝和刘贡父《菩萨蛮》回文词,云‘翠鬟斜幔云垂耳’者,读之令人凄然有思。”
2.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一:“苏子瞻《菩萨蛮》回文词,字字妥帖,语语自然,非徒以回文见巧者比。”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回文词多游戏之作,然东坡此阕,情景交融,怨而不怒,有风人之致。”
4.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此词虽属拟作,然情韵悠长,回环往复之间,自见匠心。”
以上为【菩萨蛮 · 四时闺怨回文,效刘十五贡父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